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孩子不会玩了? 寒假能否给娃补上“游戏”这一课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2-07 23:35
分享到:

  放假了,孩子们的空闲时间多了,活动空间反而缩小了。寒假才过了一个多星期,三年级学生杨扬就感觉闷得慌,盼着早点开学。“平时爸爸不让我一个人下楼玩,怕我摔跤、出意外。”杨扬说,每天做完寒假作业,她就看电视解闷,或者拿出毛绒玩具来过家家。外婆有时会陪她到小区的游乐园、健身角逛逛,但她也觉得没啥好玩的。有几次好不容易获得爸爸批准,可以找同学去玩,结果小伙伴们要么去上补习班,要么去亲戚家了。“一个人玩很没劲的。”杨扬叹息道。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小学生在运动三要素时间、空间、伙伴上都有不同程度缺失,尤其是户外团队运动的缺乏,直接导致小学生投掷和耐力等身体机能的下降。

  寒假,能不能给孩子们补上“游戏”这一课?

  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了

  “平时每天放学回家要先写作业,吃过晚饭还要弹钢琴,偶尔会下楼跳绳、踢球,但这样的机会非常少。做完功课如果还有时间,会自己玩玩游戏棒,或和妈妈下飞行棋。但总不如在学校与同学一起玩开心。”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生顾天语扎着一个马尾辫,露出一对小门牙,一本正经地向记者汇报。进入寒假,她的这种“孤独感”更为强烈。

  同为二年级的蔡亦璇也有同感,做完功课她会下楼到小区里跳绳、转呼啦圈,但都是一个人玩,很少碰到同龄伙伴。

  “有时候好不容易爸爸同意我下楼玩,去找同学却发现他们要么上补习班,要么去亲戚家了,很扫兴。”三年级的杨扬抱怨道。

  家庭作业、兴趣班、补习班、看电视、打网游如今占据了小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普遍缺少玩伴,父母只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互动,下棋、散步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对于浦江一小这样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城镇化带来的影响也很明显。过去敞开式的大院成了相对封闭的独门独户的公寓楼,家长们出于安全考虑,很少放心让孩子到户外活动。

  此外,电脑、iPad,PSP等高科技产品常常“绑架”孩子们的课余时间,电脑游戏似乎比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除了没时间、缺伙伴,让孩子们远离游戏的另一个原因是“不会玩”。“现在的孩子,给他一个皮球都不知道怎么玩。”浦江一小体育老师沈婉娜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小时候从来不愁没人一起玩。女孩子跳皮筋、踢毽子,男孩子踢足球、打篮球……可玩的东西太多啦。仅仅是拍皮球,我们都能自创出转身拍、胯下拍、轮换拍等十几种玩法。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少了很多乐趣。”教孩子们怎么玩,成了老师们的新课题。

  教会孩子们怎么玩

  “传统体育课项目竞争性强,而且样式单一比较枯燥,学生常有畏难情绪,参与积极性不高。”沈婉娜说,几年前,他们学校曾开展区级课题“弄堂游戏进课堂”,效果不错,但弄堂游戏也有缺陷,缺少规则性,趣味性不够,天性爱玩的沈婉娜决定自己设计游戏。于是她和体育组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了大量儿童游戏资料,并借鉴部分弄堂游戏,花费三年时间编写出《团队游戏》校本教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缺乏团队游戏的经验,因此,我们在设计时特别注重游戏的群体性。”浦江一小校长张蕊介绍说。这本教材按照年级分类设计了45个团队游戏模本。如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小小保洁员”、“蚂蚁兵团”,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四年级的“草上行舟”等,都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能和兴趣精心设计的。

  记者了解到,原有弄堂游戏中的“推铁环”技巧性较高,编排时,老师们将游戏安排在能力较强的四年级组,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设置为多人参与的接力比赛。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团队游戏“指挥交通”虽然在老版体育教材中就有体现,但是规则笼统,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浦江一小的改编版细化了游戏规则,明确了奖惩措施,需要学生在游戏中互相提示,集中注意力。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本交通规则,还能提升集体荣誉感。

  “经过改编的团队游戏规则更加明确,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相比单纯的体育课项目,团队游戏增加了趣味性和技巧型,学生们喜欢参与其中,他们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赢得比赛。”沈婉娜说。

  除了“拿来主义”,这本教材更多的是老师们的“原创”,像“勇敢者之路”、“携手前进”、“蚕爬行”等超过半数的团队游戏,都是沈婉娜和同事们在日常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总结设计而成的。

  沈婉娜介绍说,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除了注意游戏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外,还要考虑游戏的普及性。团队游戏的参与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三四十人。她曾经带领一个四年级班级在体育课上完成“蛟龙赛跑”的游戏。只要安全条件允许,很多游戏在人数设置上甚至可以不设上限。

  挖掘游戏中的教育元素

  “团队游戏很受孩子们喜爱,如何使他们在玩中有所学、有所得,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校长张蕊认为,团队游戏除了可以让孩子们动起来,还可以承载更多的教育元素。教材对每个游戏都有身体素质和德育两方面的目标要求。如“划龙舟”除了锻炼上肢力量,还要懂得齐心协力。“团队游戏最讲究同学之间的协作配合。”

  如今,团队游戏已经成为了浦江一小在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方面的特色。体育课的热身活动、每周体育活动课和半日活动,都是开展团队游戏的时间。每年12月,学校还会举办趣味体育游戏节,将灵活的竞赛机制融合在团队游戏中,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2)班是比赛的“常胜将军”,在今年的游戏节中,他们取得了“万众齐心跳”第一名和“阳光列车”第二名的好成绩。

  “万众齐心跳”是每班5男5女10个学生一起跳绳,加上2名摇绳的同学,共12个人参与。班主任陈勇介绍说:“游戏看似简单,想要跳好却不容易。不仅需要团队协作,更要有‘智慧’。”

  “我们练习的时候自己排队形,发现两人一排最合适。个子高的站中间,个头小的在两边,相互之间距离不能太远。还要注意节奏,摇绳的同学不仅要有力气,还要负责喊口令,这样就能统一步调了……”作为这个项目的主力队员,孙吴洁把比赛经验总结得头头是道。

  通过体育游戏,团队协作逐渐“扩散”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对此,二(6)班班主任丁老师深有体会:“经过一年多团队游戏的锻炼,学生升入二年级有一种突然长大的感觉。以前地上有纸屑,老师要求学生捡起来,他会说这不是我扔的。现在学生大多会主动拾起,自觉保持教室整洁,集体意识明显增强。”

  大队辅导员黄凤华注意到,在团队游戏中表现突出的班级,他们在学习成绩、综合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也往往很突出。“这和学生们在团队游戏中培养起来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有很大关系,是以往的说教式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团队游戏不仅帮助学生们树立了强烈的集体意识,还让学生和家长的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为了能在趣味体育游戏节上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回家拉着爸爸妈妈一起游戏。缪依凡“自作主张”,报名参加亲子齐心跑。“爸爸平时喜欢打麻将,一开始他还不情愿陪我练习。差不多三周时间,我们每天晚上都练习一会儿,后来就越来越默契。慢慢地,爸爸也喜欢上了这个游戏,现在每天都会问我在学校跟小朋友游戏的情况。”

  沈婉娜最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们在放学后也会叫上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一玩学校玩过的游戏,那样的课余生活一定会多些色彩。

  三年级:大珠小珠落玉盘

  游戏目标:发展投准能力,培养学生间的默契。

  游戏准备:海绵球若干,麻袋若干。场地上画相距3米的平行线。

  游戏方法:三人一组进行游戏。两人手持麻袋站立于其中一条线上,另一人手持海绵球相向站立于另一条线上。听到发令后,持海绵球的学生将球掷向前方同学,对面两个学生要用手中的麻袋将球接住。30秒时间到即停止,以接球最多者为胜。

  游戏规则:

  1、掉落地下的球不能拿起放入麻袋,犯规者取消成绩。

  2、不得越过相隔的3米线,越过所接球不计入成绩。

  四年级:万众齐心跳

  游戏目标:锻炼跳跃和协调能力,体验团结协作精神。

  游戏准备:8米长绳,20米长场地一块。

  游戏方法:每队22人,其中2人为摇绳者,20人为跳绳者。听到口令,20人在绳内一起起跳,失误即为比赛结束,以跳跃次数多者为胜。

  游戏规则:

  1、当有学生失误不能连续下去即为比赛结束。

  2、绳子中间必须是20位学生,人数少或多都将判为失败。

  五年级:蚕爬行

  游戏目标:锻炼下肢力量,体验团结协作精神。

  游戏准备:空地一块,相距15米画平行线,废报纸若干张,中间挖一头围大小的洞。

  游戏方法:参赛者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每人手拿一张废旧报纸,头从洞中钻出,下蹲,前后排列组成“蚕”形,在起点处准备。发令后,同组学生同时向前行进,以先到达者为胜。

  游戏规则:

  1、必须运用屈膝走姿势,否则视为犯规,取消比赛资格。

  2、途中“蚕体”断开,则回到断开处重新游戏。

  3、以第一个学生到达为计时结束,但队伍仍必须前行不能停止,直至最后一个学生越过终点线。(见习记者 张鹏)

  (文汇报 张鹏)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