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原本很普通的社会新闻,却引来数名应征结婚的未婚男子。这样的 “怪”事,就发生在本报报道的一条新闻上。 1月24日,本报32版报道了一对可怜母子的遭遇:25岁的未婚妈妈小李遭男友抛弃,又被父母数落,于是就带着10个月大的孩子从老家三明来到福州,流落街头。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则新闻见报至今,已经有好几名男子打电话到本报,询问小李是否有意处对象。 这是为什么? 电话1:29岁的保安 漳州的一名老先生是最早打来“应征电话”的人,新闻见报的当天早上就打来了电话。不过这名老先生不是替自己“应征”,而是替儿子“应征”。 老先生告诉导报记者,他同小李是老乡,也是三明人,目前和儿子在漳州打工。看到本报报道后,老先生很同情小李母子,觉得他们很可怜,需要人照顾。 老先生说,他儿子今年29岁,是一名保安,还没有结婚。“不知道小李是不是愿意来当我儿媳妇?” 听了老先生的这番话,导报记者颇感意外,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老先生特意解释说,自己的儿子年纪已经不小了,一直找不到对象,“我儿子就是有些胖,其他没什么问题”。 此外,老先生还道出了儿子面临的“困境”:“现在对象确实很难找,我们和小李又刚好都是三明人。”老先生还说,他们家并不介意小李带着孩子。 临了,老先生还不忘提出不少“好条件”:“只要她肯过来,要是能成,她不想工作的话,今后只要在家带孩子,要是她想工作的话也可以,都随她……” 电话2:35岁大龄男子 厦门的黄先生是另外一位“应征者”。黄先生是江苏人,今年35岁,未婚,在厦门做蔬菜生意。 黄先生说,他看到本报报道后,觉得小李母子俩流落福州街头不安全,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他就想问问小李是否有考虑处对象。黄先生也表示,自己不介意小李带着孩子。 聊着聊着,黄先生也不再避讳自己找对象困难。他说,之前也认识了几名女子,但后来都发现不合适。不久前,他还通过本报的留言板结识了一名年轻的女生,也见了面,不过这名女生比自己小了十几岁,因为年龄差距大,觉得不合适。 黄先生说,通过新闻中的照片,觉得小李人还不错。他还特地交代了自己的条件:“要是要有房子、车子什么的,那是没有办法了,但是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从1月24日新闻见报至今,导报记者已经接到好几名男子打来这样的电话,直到昨天,还有电话进来。粗算了一下,共有五六个这样的电话。这些男子,有的在电话中不避讳地说了自己的目的,就是想问小李是否想处对象、想结婚;有的则是旁敲侧击地询问。 专家解读 资深婚恋专家:打进电话“应征”的多是大龄外来务工者 一条社会新闻,为何引来这么多应征结婚的男子呢?导报记者采访了福州一大型婚介公司的负责人邓达。 邓达说,打进电话应征的多是30-35岁的外来务工男子,多是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这一群体不管是想找好的,还是差的,都比较困难。” 他们为什么找对象难?邓达说,主要是这个群体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在婚恋中很难掌握主动权。 此外,这个群体接触女性的渠道也比较少。“因为是外来的,在打工地没什么亲戚朋友能介绍;找同事,同事一般都是男性;上网,很多人连网络都不知道怎么上,即使会上,很多人还被骗……” “因此,这些大龄男的婚恋问题被社会忽视了。”邓达表示,这些打电话男子对婚恋的渴求,是可以理解的。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们? 邓达说,一是要有开朗的性格,其二,无论起点怎么样,文化程度怎么样,都要加强学习,慢慢提高自身条件。(东南网-海峡导报 记者 蔡耀宗) (东南网 蔡耀宗)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