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运如期拉开帷幕,一列列满载着归乡游子的列车,驰骋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上。每年此时,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家人,在寒夜中,钻涵洞,攀高架,守护着一条条回家的路
寒夜,-10℃。夜幕下,铁轨蜿蜒向前,上方5.3米的接触网纵横交错。寒风中,劳累一天的钢轨和网线,似乎也在轻轻喘息。 23时,北京供电段北京西供电车间内灯火通明,检修工长王峰正和兄弟们开会,很快,他们就要攀上接触网,例行巡检。 桌上,尚未吃完的泡面,还冒着热气,这是过去16个小时中,王峰的第一顿饭。一到寒冬,王峰他们就特别忙,晚上不仅要检查接触网,白天还要钻涵洞敲冰。这天下午,王峰就刚在丰台涵洞里敲了两个多小时的冰柱,以保证过往列车的安全。 用供电段的玩笑话说,接触网工过的是“美国时间”。上线作业,所有的施工“点”都要在夜间列车停运后进行。短则一小时,长则三四个小时,接触网工早已习惯。 23时30分,12人梯车巡检作业组站到了京广高铁下行12公里处的桥下。王峰顺手递给记者一顶特制安全帽,“戴上吧,太冷,两边能放下来护住耳朵。”他自己却只戴着一顶普通的蓝色安全帽。“上面风大,我不能把耳朵盖住,否则会影响听力。我得随时保持和大家的联系。”王峰手里的对讲机一直响个不停,耳朵已冻得通红。 连提带扛着100多公斤的梯车,一口气爬上了21米高的大桥,巡检队员们顾不上歇口气,立刻蹲在地上组装梯车。“这一路段位于杜家坎,高铁线路有道大拐弯,外轨超高,梯车运行也得特别小心,防止倾倒。”王峰边装车边念叨。 热胀冷缩,是接触网最大的“敌人”,650米长的导线,温度每降低10℃就会缩短110毫米,也就是巴掌大一截。如果不及时调整,导线就容易被抻折,高铁全线就可能瘫痪。 -10℃的低温,即便戴着手套,手指也很快发麻。过了凌晨两点,气温还会继续下降,前一段最冷时曾降到-15℃。大家很快就会全身冻透、冻僵,手脚僵硬,动作就容易变形,非常危险。“冻硬之前尽量多查点。”王峰嘱咐着大家。 别看他已经41岁了,登高爬低,如履平地。三两下爬到了支柱高高的腕臂上,仔细检查起承力索支座的内部套管。风中,他跟着线路摇晃,从下面看就像是一只挂在半空的蜘蛛。“恐高症可干不了这个。”王峰笑道。 1公里路段、20根支柱、120根吊弦、1000米承力索、两处补偿装置、一处锚段关节……3个多小时,王峰和兄弟们一一仔细检查。冻僵了,大家就下到地上蹦一蹦,跑两步,身体稍一恢复,就又攀上接触网。“要是真有哪个隐患我们没查出来,导致高铁出事,那得有多少人想回家回不去呀。” “开春儿天暖和就好了。”王峰念叨着。 其实,春天也不轻松,天暖和了,就得“人鸟大战”。原来,高铁沿线两侧的电线杆子是喜鹊最喜欢搭窝的地方。支座上方接近电缆处有一个方形框,被喜鹊相中,叼来木棍、布片、甚至铁丝等各种“建材”搭窝筑巢,速度很快,一夜之间就能建成“豪宅”。去年供电段就曾搬下来一个40多斤重的“铁鸟窝”。 鸟窝搭在这非常危险,几万伏的高压线如果电到鸟或者鸟窝里的铁丝,就会造成接触网短路,烧毁设备,造成跳闸、断电,列车无法通行。 每年春天,王峰和兄弟们都得与鸟斗智斗勇,它们搭,他们拆,反复多次。 守在铁路线上,王峰很难顾及家里,甚至有时候除夕都得在接触网上过。“这不算什么,毕竟家人都在身边,我已经比那些旅客幸福了。我们就是要守护好这条回家的路,让更多人享受团聚的幸福。” 暗夜里,京广高铁蜿蜒向南,接触网上,王峰和他的同事们还在忙碌着,一个个身穿橙色背心的“蜘蛛人”,好像点点烛火,照亮回家的路。(记者 金可 记者 和冠欣摄) (北京日报 金可 和冠欣)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