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艺术教育的“金”色名片 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25年发展启示录 自创立至今,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 25年,金帆团从最初的11个分团、600余名团员,发展到目前拥有94个分团、近万名团员的规模。 25年,金帆团的艺术门类从最初的声乐、器乐,扩展到舞蹈、戏剧、行进管乐、曲艺、杂技等多个门类。 25年,金帆团的承办学校从最初的几个区县起步,发展到目前涉及北京7个区县的80所中小学校。 25年,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这项涉及全市基础教育的教改实验为何能不断突围取得成功,成为首都艺术教育的一张“金”色名片? 推进素质教育,扬起“金”色旗帜 “金帆团就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从而促进了首都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提升。金帆团是沟通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一语点出北京市发展金帆团的内因。 其实,金帆的成立,源于当时北京市教育局想要选拔一个学生艺术团参加国际演出艺术交流活动,令人尴尬的是,偌大的北京竟然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学生乐团。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陶西平。他发现,当时学校的艺术教育社团基本是空白,一些学校忽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学科列为副科,甚至随意侵占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陶西平说:“这件事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校内艺术教育与校外艺术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陶西平的倡导下,以海淀区的几个学校乐队及合唱团为基础,组建了第一个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当有人请他为艺术团起个名字时,他稍加思索说:“就叫金帆团吧!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才的彼岸。” 如陶西平所愿,金帆团从建立之初就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前提,落脚点就放在育人上。在发展的过程中,金帆团又逐渐形成了爱国、创新以及集体主义等育人要素。 25年来,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用所学的艺术专长回报社会,用艺术的形式传播着先进文化、民族精神。金帆团也一天天发展壮大,成为首都学校艺术教育的标志,带动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极大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金帆团的带动作用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很多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在金帆团的带动和影响下建立的。”郑萼说。仅以海淀区为例,2008年,全区中小学就有534个各个类型的艺术社团。现在全市中小学约有近2000余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艺术社团。 为了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北京市教委要求,学校承办学生金帆艺术团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吹双簧管的女生,因为刻苦训练,演奏水平很高,读大学时完全可以深造音乐专业,但是她却选择了会计学专业。由于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很多单位抢着要她。 谈及金帆团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陶西平十分欣慰。他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应当加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就这一点来看,金帆团的发展达到了这个目标。” 汇聚多方力量,擦亮“金”色品牌 历经25年的发展,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已成为首都乃至全国艺术教育的“金”色品牌。而在这个闪光品牌的背后,是政府、学校的重视,以及一大批老艺术家、专业教师和家长的支持。 特别是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加盟,为金帆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到艺术家们对金帆团的支持,郑萼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艺术家们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忘我地投入到艺术团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工作中,体现了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呵护与挚爱。” 在中国指挥界,黄飞立是个响亮的名字。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在为音乐教育事业奋斗着。25年前,当时已年近70岁的他欣然接受邀请,担任首批学生金帆团的艺术指导,不计报酬地为孩子们开启音乐之门。 正是在像黄飞立这样的老艺术家们的带动下,先后有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芭蕾舞团、解放军军乐团在内的许多国内知名的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加入到金帆人才培养中。 25年来,北京学生金帆艺术团能够一天天发展壮大,离不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群用心血和激情呵护与成就金帆团的专业教师,他们始终奋斗在一线,用自己的梦想、激情、执着和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呵护着金帆团一步步成长。 如今担任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金帆行进管乐团总负责人的才晓雯就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早在1987年八一中学金帆管乐团刚成立时,才晓雯就担任了金帆团的指导老师,从此她与金帆团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北京市八一中学退休后,因家住在北京市育英学校附近,才晓雯又帮助北京市育英学校成立了金帆管乐团,后来又被邀请到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负责管乐团的建设工作。现年70多岁的她仍在为管乐团的发展忘我地工作着。 才晓雯的辛苦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才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才晓雯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的成长之路上,还有一个群体值得一提,这就是学生家长。这些学生家长是金帆团最大的关注群体和支持实体,常年有上千名家长为金帆团提供志愿服务,很多金帆团的活动中,都活跃着家长的身影。 当然,金帆团25年的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量还是来自市委、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金帆团建立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政府、学校及艺术家、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模式。 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关怀一直是金帆发展的动力之一。“金帆团从建立至今,历届主管教育的市领导都担任过金帆艺术团的名誉团长。他们每年不止一次地到艺术团观看排练和演出,关心孩子们的成长。”郑萼说。 北京市教委和各区县教委对金帆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例如海淀区、东城区每年分别拿出约1000万元用于金帆团的正常排练、演出;市教委2011年一次性拿出3400余万元,改善金帆团的硬件设施;市教委每年还拿出300万元对当年承担任务的金帆团给予经费补助。 追逐青春志向,放飞“金”色梦想 25年前,一只金帆从北京扬帆启航;25年后,近百只金帆载着无数学子的青春志向,驶向成才的彼岸,放飞着他们“金”色的梦想。 在成就一大批青年学生艺术梦想的同时,金帆团也为各级各类学校、各行各业和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具有艺术素养的人才,很多学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骨干。 著名音乐人小柯一家,称得上是“金帆之家”。一家三代中,有5人曾经是金帆团的成员:妈妈廖代芬是金帆声乐团的指导教师,儿子小柯曾是金帆声乐团团员,儿媳妇未梦曾是一一中学金帆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外孙女徐小菲和外孙子孙帅鲲也是金帆团的团员。 金帆团的学生中踏上专业艺术之路的为数不少,眼下就读于全世界最高音乐学府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王天阳就是其中之一。从5岁起就开始学钢琴的王天阳,进入中关村二小后,加入了学校的金帆管乐团,担任钢琴协奏。 在金帆团里,王天阳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和音乐的魅力,他的学习成绩也同样名列前茅。从中关村二小毕业后,王天阳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学毕业后他又以钢琴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期间,王天阳几乎包揽了全国钢琴比赛的所有奖项。在全国钢琴专业大赛中,王天阳一举夺冠,他也因此登上《钢琴艺术》杂志的封面,在此之前,中国只有郎朗和李云迪上过该杂志的封面。 王天阳的父亲王骐在谈到儿子的成功时,深有感触地说:“是金帆让我儿子走上了音乐梦想之路,同样是金帆让儿子的音乐梦得以实现。” 金帆团已经成为北京市艺术教育的一面旗帜,很多学校受金帆团的影响,逐渐开始开展艺术教育,就连一些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也在轰轰烈烈组建学生乐团,目标同样是通过努力最终成为金帆团。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原团长张大森告诉记者,石景山区同文中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90%的学校,校长得知他曾经执教过学生金帆团后,盛情邀请他为学校组建学生乐团。 张大森说:“同文中学没有正规的排练厅,学生们也买不起昂贵的乐器,但是,学生们学习民乐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这让我十分感动。”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张大森乐此不疲地指导着包括同文中学民乐团在内的北京市多家学生民乐团。不会开车的他,经常坐公交车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学生们都叫他“森哥”。 正是在金帆团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艺术。陶西平说,金帆能够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艺术教育的一张名片,关键在于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以提高推动普及,以普及促进提高。 “正因为这样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的存在,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看到艺术的价值,使更多的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普及。”陶西平最后对记者说。 (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