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千军万马”回乡去 都市上演“空城计”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1-27 11:51
分享到:

  新华网上海1月27日专电(朱翃)又到年关,除了天依然灰霾,路依然拥堵,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发现,生活似乎越来越不方便了:家政保姆难求,钟点工难觅,服务员难寻,连平常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也少了很多……都市“节日病”让市民们头疼不已,那又如何来应对这年关“空城计”?

  务工者:“走你”

  快递员纪国成说,“一年忙到头,人累心也累,提前回家好好休息休息。”

  来上海工作三年多了,纪国成觉得自己对上海还不是太了解,“去过外滩、城隍庙,但还有好多地方没去过。”但对于自己的快递片区,他是再熟悉不过了,“闭着眼睛都能找到门牌号。”

  纪国成的老家在安徽亳州,他的不少老乡都选择回老家过年,“老家热闹,亲戚朋友也多,一年就见这么一回,所以再难也要回去。”

  虽然回乡的火车票不好买,但老家在湖南衡阳的董香梅还是打算跟丈夫一起回家过年。“过年的时候,家政服务的生意特别好,很多雇主都会主动加工资,但年总还是要回家过的。”语气中带着几分遗憾,但董香梅回老家过年的心依然坚定。

  董香梅的儿子在老家上小学,成绩挺不错的。“前两天打电话来说,今年期末考试考得不错,还评了个优秀学生,让我给他带礼物回去。”说起儿子,董香梅和丈夫的脸上总是会浮起笑容,“想过把儿子接到上海来读书,但一来怕他跟不上,不适应;二来想进个好一点的学校不容易。”

  “留在上海过年的老乡很少,老家有老人、孩子啊,一年到头总是要聚聚的。”董香梅说,“在上海过年,不热闹。”

  用工者:“心慌”

  进城务工者纷纷回老家过年,让一些用工者感到了不便,却也十分无奈。

  家住静安区的陆阿姨告诉记者,家里的保姆回老家过年了,“想想人家忙了一年,回去跟家人、亲戚一起过个年也是应该的,我们很理解的,所以月底前就跟她结了工资,让她早点回老家了。”

  可让陆阿姨没想到的是,年关想找个钟点工,很不容易,“我跑了几家家政公司,不是说没人,就是说钟点工的活都排满了。留了电话说回头帮我再找找,可两三天了也没有回音。”

  李长华是徐汇区某家政服务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这里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安徽、江苏和四川,“大概有八成多都选择回老家过春节了,我这里不少单子挂着没人做啊。”李长华的语气里也透着几分焦急。

  “因为走了很多保姆、家政人员,所以最近雇主们都扎堆来委托公司找‘替工’,替工的工资是原来的两倍。”李长华介绍说,“一些老东家要就必须找到,我们各个家政公司互相联系和调剂。”春节替工的需求是李长华目前最大的压力。“最多的是找钟点工,烧饭、打扫卫生,这个还好一些,一些留下来的人愿意加班加点赚双倍工资,但愿意住家照顾老人的还是很稀缺。”

  破解“空城计”

  在家政公司工作的黄明明觉得上海对她而言是个“双面城市”:“一方面,上海很华丽,很漂亮,没有了暂住证,治安也好,日常工作生活也都还算方便;但另一方面,上海的物价很高,虽然工资看上去也不低,但到了年底总是存不下什么钱,生活总觉得不踏实。”

  而在上海某餐馆工作的安徽小伙郭彦伟,经过在上海近3年的打拼,已经当上了领班。热情开朗的他,今年打算留在上海过年。“餐饮行业比较特殊,越到节假日我们越忙。我大年夜肯定是在店里过了,”郭彦伟说,“在单位里也有一些上海人,大家都聊在一起,玩在一起,挺合得来;但除了我的工作范围,进入私人生活时,还是觉得上海挺陌生的。”谈到融入上海,郭彦伟说第一步要打通语言关,“现在基本能听懂上海话,但不会说,还在努力学习中。”

  对不少进城务工者来说,子女的教育与升学对他们节日返乡与否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归属感在家庭,特别是子女。

  李长华的孩子今年15岁,在安徽老家读初中,“孩子要升学了,没办法再在上海念,就只好回去了。”李长华的语气里,透露出的是无奈和遗憾,“孩子跟着我们在上海长大的,刚回去听不懂老家的话,很不适应。要多回去看看他。”

  生活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压力……要破解年关的“空城计”,只怕还要给进城务工者从政策、物质与精神各个层面减减压,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