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看如今教育观念误区:难题怪题让孩子身心疲惫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1-27 11:51
分享到:

  难题怪题让孩子身心疲惫

  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

  许多家长和教师看完本报刊登的《教育不该如此之累》后,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说,这篇报道说出了现阶段教育给国人带来的普遍感受“累并且执著着”。

  “很久以来,我们都盼望着会有一个改观,能够还给孩子一个天真烂漫、乐于求知的时光,还给家庭一个放松快乐的港湾,还给学校一个充满朝气、五彩缤纷的校园,还给老师一个乐于坚守、贫贱不移的职业尊严。”内蒙古农大附中王葳老师在给记者的短信中如此写道。然而,当前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们不停地做题,有很多孩子被“怪题、难题”搞得头晕眼花,身心疲惫,创新个性流失。一些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可能采取轻生的极端行为。

  “应试题海教育”抹杀求知欲

  张天霞在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就将她送出国学习了。她说,我们的教育一切围着高考()高分来设计安排,老师上课就是为了学生考出高分,他们会殚精竭虑设计各式各样的题型,将学生训练成“高分机器”。“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学的东西,工作后真正能用上的很少。”张天霞说:“知识全面是必要的,但不能学得太偏太难,考题也不能太刁钻。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练习册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我痛定思痛,孩子上初中就把她送出国学习了。”

  美国学生大部分都解不出中国学生课本上的难题,为什么却能出那么多杰出的学者?张天霞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会为了考试去死记那些难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探求和实践上。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刘文霞老师认为,学习必须有兴趣才能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全民共识,应试竞争甚至提前到了幼儿园。这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育规律,结果学生探究、提问的兴趣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就流失殆尽了。

  “唯分数评判”不利激发个性潜能

  在一家媒体做记者的牧兰说,现在的孩子学习一般的科学原理并不难,难就难在五花八门的考题“弯弯绕”和解题“小陷阱”。题做得好就“优秀”,题做不好就“落后”。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使一些偏科、偏才、怪才因为考分不达标而无法进入大学。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得一场接一场去拼杀“淘汰赛”。给人的感觉,我们的教育似乎不是为了培养人,而是为了淘汰人。这样的“淘汰制”,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

  内蒙古师大教育学博士米俊魁说,要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唯分数评判”的选才制度必须改革。学校教育理念要更新,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个性与特长等等事关青少年全面成长的各个方面,营造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内动力的教育环境。

(光明日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