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普及到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一下数字键就能隔空对话时,家信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也许,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父母有着自己的抉择。 青浦区教育局副局长朱良俊,却是一个对家信有着别样情怀、用教育元素写家信的人。2002年9月27日,读高二的女儿朱橙佳孤身启程德国,开始了海外留学 () 生涯。就从那天起,朱良俊每天给女儿写一封信,至今已写了整整10年,3650封信。朱良俊说:“10年,弹指一挥间。每天一信,做到没有想象那么难,不写反而难。有人说不寄出的信不算数。面对女儿,我陶醉于自说自话。” 就在这“自说自话”中,朱良俊的“家信”透露出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呢? 朱良俊的女儿今年27岁。今年10月,她获得了一箱子信,共3650封。朱橙佳含着泪花说:“这是家里,尤其是爸爸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一辈子受用。” “说父爱,是女儿给的机会。她让我从父母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父亲。她让我明白,教育孩子,原来经营、完善、收获的是自己。没有她,哪有我今天阳光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滋润的生活。”在朱良俊眼里,给女儿写信,不仅抚慰寂寞的心灵,而且履行父亲的职责。 给女儿写信,是朱良俊每天的最重要的坚持。他要让女儿知道,尽管远隔重洋,父亲永远还是在与女儿“合奏”,一如儿时的练琴。 尽管不是所有的信件女儿都能看到,但并没有影响朱良俊的坚持。如果说,执著于对女儿的教育是本能的力量,那么女儿去德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的,是对于教育的热爱,对于孩子的喜欢,帮助别人,成了朱良俊近年来的又一项乐此不疲的坚持。这10年,尤其是近3年中,他与160位左右大中小学生300多次面对面交流,相当数量的电话、短信乃至邮件、书信沟通,还有几倍于学生数的与家长的面谈、电话等交流,总花时在800小时左右。朱良俊义务为数百个家庭教育遇到难题的家庭重新找回了笑声。 如今,朱橙佳就职于安永会计事务所德国科隆公司,“你不能说家信使女儿成功,但女儿成功肯定会有做父亲的一份功劳,至少3000多封信不会白写”,一位非常欣赏朱良俊做法的同仁说道。 “那么,给在外留学的孩子写家信都有这样的成效吗?”对此,朱良俊明确表示,家庭教育对孩子总有影响,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家长要给孩子正能量的教育,必须以身作则。只是,每个家庭可以选择不同的做法,进行适时适地适人的教育。 记者手记 我们赞叹朱良俊给女儿写家信的热情与坚持,10年每天一封,这不仅是时间与数量的递增,而且是责任与见识的迸发。 朱橙佳的成功,当然可归功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教育是共同的,而教育的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今天讨论要不要给孩子写家信,不是简单地找答案,而是深层次地考虑我们对孩子的用心是否真正在点子上。 我们不能说,写家信就能使家庭教育成功,我们也不能说学了朱良俊去写家信,就能复制成功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此,从朱良俊的做法中找到做家长的意识和责任,从朱良俊家信中找到教育孩子的艺术和门道,那才是更有价值的。(记者 苏军) (文汇报 苏军)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