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合结束后,参与者进行了短暂的休息。茶歇过后,参与者们又重新调整小组,继续最后一个回合的对话。经过了第一、第二回合的讨论,许多从未接触过社会企业的参与者慢慢了解了社会企业的概念和发展的基础,在第三回合的对话中开拓了自己的思路,配合第三回合的问题,纷纷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工作人员也将第三回合的讨论结果归纳整理如下: 对于社会企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您觉得有哪些机会与挑战?有哪些机会是我可以行动?有哪些挑战我将可以因应? | 机会与挑战 | 行动与因应 | 政府政策、法律监督 公众认识、公益热情 社会企业自身能力、公信力 社会需求大 社会企业案例 参与途径、互动 平台、资方的支持 | 合作与对话 政府支持 模式学习与探索 媒体推广 概念普及 达成共识 能力建设 公信力与自律 勇于实践 |
关于机会与挑战的详细内容如下: 机会与挑战 | 政府政策、法律监督 | 公众认识、公益热情 | 社会企业自身能力、公信力 | 社会需求大 | 十八大 | 认识度有待加强 | 公信力 | 市场空白 | 道德洁癖 | 公众认同 | 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 | 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 政策缺失、无准生证 | 公众思维开启 | 缺乏竞争优势 | 行业标准 | 政府态度不明确 | 公益热潮 | 技术 | 新的领域机会满格 | 法律保障 | 社会的特定需求增多 | 生存问题(效率) | 可吸纳群体较大,发展空间大 | 政府的引导和主导相对保守 | 概念太超前 | 市场占有率提高 | 目前市场萌芽期 | 政府干预加强 | 信任度不够 | 接触弱势群体 | 商业潜力 | | 志愿者精神 | 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 政府失灵 | | | 行业监督缺乏 | 市场失灵 | | | 从业者数量激增 | NGO失灵 | | | 自我造血 | 仍有发展空间 | | | 商业模式,团队互利 | 公众需要社会企业 | | | 公益与盈利的平衡点 | | | | 社会企业定位不清 | |
社会企业案例 | 参与途径、互动 | 平台、资方的支持 | 成功案例(民非单位到社企的转变) | 参与途径 | NGO平台 | 国外成功案例的引进 | 企业与公众的互信 | 更好的本土化 | | | 信息部队称 | | | 智育领域待发展 | | | 企业社会责任 | | | 企业公益意识变强 | | | 公益创投 | | | 合作跨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