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者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了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此次的参与者来自不同领域,有专门从事社会企业或接触过社会企业的人士,也有从未接触过的人士,他们分别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之前论坛嘉宾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各自对社会企业的了解、担心与期待。根据每组讨论的资料整理归纳如下: 经过前面的讲演后,请分享您对于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了解、担心与期待? | 了 解 | 担 心 | 期 待 | 可自我造血/可盈利 不同于纯公益组织 社会责任(问题)为导向 具有企业性质 商业与公益结合 发展大环境不好 社会/公众认知少 成功案例少,不普及 | 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运营管理能力薄弱 公信力薄弱 市场竞争力薄弱 资金、财务监管薄弱 创新力度薄弱 政府扶持力度薄弱 政策法律缺失 资金来源少、困难 资源缺乏 公益盈利平衡点难以掌握 NGO与社会企业界限模糊 社会/公众认知少 | 更多人才加入 (企业家、商业人士、 年轻人、创业人士) 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 资金支持 财务监管 行业联盟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平台 社会/公众认同、接纳 政府倡导,扶持力度加大 政策法律支持 观念教育加强 大企业反哺(CSR部门加强) 增加成功案例 |
由参与者的讨论可见,目前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与发展较为重视: 社会企业自身 | 外部环境 | 公益与盈利的平衡点 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资金来源和财务监管 人才引进 | 政府支持和政策法律 社会/公众认同和接纳 社会支持系统和行业支持系统 |
对于社会企业的“公益与盈利的平衡点”、“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和财务监管”、“政府支持和政策法律”、以及“社会/公众认同和接纳”方面,不少参与者表示出了担忧。由此可见,由于缺乏法律定义及相关政策规范,以及社会企业这一新颖概念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公众对于社会企业的定位和了解不甚清楚,对于社会企业以商业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这一方法持谨慎的态度。其次,参与者对于“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和财务监管”、“人才引进”、“政府支持和政策法律”、“社会/公众认同和接纳”、和“社会支持系统和行业支持系统”方面提出了期待,可见人才、政府支持和社会、行业支持的缺乏是社会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而公众(包括相关人士和非相关人士)都希望社会企业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资金来源的渠道,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