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各方热议博士逃离科研,你怎么看?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11-23 14:42
分享到:

  人民网教育频道综合 据广州日报报道,中科院数学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带了五年的学生萧杨即将博士生毕业,但他拒绝了老师继续“读博士后”的安排,选择去当一名中学老师。萧杨一直重复着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这个决定让程代展老师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这个学生“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

  博士逃离科研选择去当中学教师一时间走进了大家的视线,成为热议话题。博士逃离科研,你怎么看?

  各方声音

  我决不怀疑中学教师的重要性,我的数学兴趣也是被几位中学教师培养起来的。但是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萧杨这样有天赋的理工科博士。他在博士阶段的积累几乎用不到中学教学中去,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几乎白费。难道让他去和中学生讲微分流形、鞅不等式等知识?

  让博士们,特别是像萧杨这样优秀人才去教中学,是教育制度的失败,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萧杨导师程代展

  我不了解详情,不评论具体的人和事。

  中国社会对智力的追求一直比较低,以前科研被认为是比较时髦的职业,大家认为科研能带来财富、地位、名誉,对科研很热衷,一旦他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纷纷离去。此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一种小富即安的可能性,缺少更高的追求。

  学生不想继续从事科研,那就让他走好了,真正喜欢科研的人会留下来做,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

  程代展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他更重视为国家培养人才,强调贡献精神,萧杨是新一代青年人,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兴趣,这应该是时代的进步。每一个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为了集体压抑自己的兴趣,每一个个体好了,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而且萧杨表示对科研没有兴趣,程代展看到的是萧杨的天赋,但天赋不等同于兴趣,只有兴趣作为原始推动力才能在科研方面走得更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郝雪梅

  既然想的那么清楚,不是盲目的,那就只有尊重他的选择了。放弃科研也许跟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逼得太紧或者压力太大。学生去当中学老师,是想换个环境放松自己,也许有一天,他还会发觉学术界的好,回到学术界。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 杨东平

  这位博士生如果去中学任教,也许他将来对社会的贡献要比发几篇SCI文章大得多得多!也许程老师的课题组损失了一个优秀的博士、一个未来优秀的研究员;但他将来也许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博士或研究员。

  网友 赵明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学术界大浮躁大跃进的年代,这种浮躁的背后,其实是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待遇低了,那么人就只好玩各种短平快的招数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无论是离开学术界去银行,还是留在学术界发大量垃圾论文拿奖金,都是如此。

  科学网网友 王晓明

  清华博士逃离科研选择当中学老师,我觉得也是一个经济理性选择。先不说喜欢不喜欢科研,至少,中学老师的收入未必比从事科研少,尤其是对于刚起步的博士来讲。在起步阶段,手里没有项目,天天做的都是很辛苦的工作。而科研本身,要求又极高。个人的经历,也是现实真实的投射。科研,还需要更多人努力。

  网友邓为

  我觉得也不是坏事。第一,搞科研即使有成就,只是一个科学家,教育搞得好可能会出来十个科学家;第二,呆在科研所,现有体制下,能出成绩的有几个?搞教育至少还能给人带来最起码的知识和文明。

  网友北方放翁

  我支持这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 人生苦短,想干啥就赶紧的。当教师是职业中最好之一。下辈子我就选当老师!

  网友道山亭的云达

  小调查:

1、您认为博士去当教师是否屈才?
A、是
B、不是
C、要尊重当事人意愿
2、什么原因使博士对科研没兴趣?
A、科研待遇低
B、受社会浮躁氛围影响
C、科研周期长,长时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3、博士逃离科研是否是人才失衡的表现?
A、是
B、不是
4、博士去当中学教师贡献是否比科研更大?
A、是
B、不是

(人民网-教育频道综合)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