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广州日报:未来十年挑战一万米
来源:腾讯校园
发布时间:2012-11-16 12:20
分享到:

广州日报11月13日A22版讯(记者陈翔 通讯员卢庆雷 )11月11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在华南理工大学为该校土木与交通学院师生讲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及其意义。 崔维成从2002年起主要从事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他不仅担任着载人潜水器的设计研制工作,而且在每次深潜海试的时候,他都是第一次下潜的试航员之一。正是他和他的潜(试)航员团队一次又一次潜入深海,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他向华南理工大学师生讲述了发生在“蛟龙号”背后的故事。 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几乎从零开始,其困难显而易见——载人潜水器有多重?要有什么部件?各个部件如何配置在一起?总之,没有人知道深水的载人潜水器应该怎么设计。

6成部件完全国产

另外,载人潜水器上所有的部件或设备,如载人球、浮力材料等,都面临着在水下使用的新难题。有些在陆地上相当成熟的技术,如电机、泵、阀之类,到了水下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耐海水高压和腐蚀。 研究人员终于突破了载人潜水器研制的最为核心的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提出了大型复杂工程系统接口处理的四要素法,并采用了最新的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方法。项目组以自主创新为主,部分设备也走国外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根据统计,现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60%的部件完全国产,剩余40%的国外引进的设备,也已经有一半完成了国产化,另一半正在进行国产化。

“7000米级”传奇

一般来说,国外的深水潜水器研制之前,往往会先研制一个2000~3000米级别的潜水器作为研究过渡,但是这样研制周期长,花费也大。崔维成说,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选择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他们只用了10年时间,花了不到5亿人民币的经费,就把我国的深海载人技术从600米的水平,一下提升到同类型三人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国际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 崔维成说,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的成功表明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已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国际深潜界树立起了设计深度海上试验的一个新标杆。 他举例说,国外其余五个载人潜水器只进行一次设计深度的海上试验,如果发现了故障,上来排除掉之后也不会再次海试;而“蛟龙号”7000米级的海试非常充分,如果发现了问题,在甲板上排除掉之后还会再次通过海试予以确认。

“载人深潜精神”

崔维成说,“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贯穿着载人潜水器设计、研制和海试阶段的始终,是“蛟龙号”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撑力量。 总设计师徐芑南在7000米载人潜水器批准立项时已经67岁,退休多年。尽管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在2009年海试任务下达时,徐芑南已经74岁,他偕夫人方之芬亲自上船,参加海上试验。2010年6月21日夜里,暴雨突袭潜水器维修现场,正在紧张工作的试验队员措手不及。“载人舱绝不能进水!”副总设计师胡震本能地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舱口,再让其他队员拿来雨布,妥善地盖好了舱口盖,避免了重大损失。 崔维成透露,自己准备在未来10年时间,带领一个20人左右的团队,来发展我国的深渊(6000-11000米)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从事深渊生态学、深渊生物学和深渊地质学研究,另一方面陆续研发万米级的着陆器、万米级的无人潜水器和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再搭配一条3000吨级的小型科学考察船,把中国的深渊科学和深渊技术同步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