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EMBA神秘人际生态 同学成为好资源
来源:西部网
发布时间:2012-11-14 12:20
分享到:

如果不是王石意外的恋曲,对商学院的关注也不会如此迅速从精英阶层传至坊间。阳春白雪般的商学院也被网友调侃为“邂逅富豪福地”。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商学院中富豪、明星扎堆吗?中国式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显然与中国做生意的方式有关。连日来,记者深入采访了分别就读长江、中欧、北大等知名商学院EMBA班的多位精英人士,了解商学院其中神秘的人际生态环境。对于记者的疑问,这些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姓名的EMBA学员们回答:“别逗了,读EMBA实际是去混‘圈子’。”

普通公众也许会惊呼动辄五六十万元的学费,其实这个小圈子里的学员们却极少抱怨学费高。同学,是一种特别好用的资源。读EMBA的“成功人士”们,更希望用两年的时间,让自己过去20年得到的资源得到一次重组、扩大,甚至化学的巨变。

转化,

从小庙住持到大庙小和尚

在男人这个圈子里,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就有可能成为铁哥们。后三样在许多人身上几乎不可能,而同窗则是可以立刻实现的。

L先生班上有55个同学,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都是各自领域的绝对精英。相遇之后,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水很深,天外有天”。42岁的他目前从事投资生意,在自己公司里他是员工毕恭毕敬称呼的L总,在家里他是太太的崇拜对象,在同行中他是常常被请教的资深“前辈”。事业抵达相当高度,已无明显上升空间,L先生希望改变现状。于是,他选择了EMBA,“在小庙里当住持腻了,就去大寺中做做小和尚也不错”。L先生发现,虽然大家从事不同行业,但是因为同处一个层次,交流起来顺畅愉快,很多时候同学之间还有相见恨晚、豁然开朗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每个人都神通广大,有了这些同学,在深圳你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L先生有些自豪地说。

自信,在H老师看来是这些EMBA学员的共同标签。尽管有些同学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是其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成功实践让他们哪怕在知名教授面前,也充满底气。史永翔,中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清华大学(招生办)北京大学研究院EMBA客座教授。有一次在他的课堂上,一个广东籍企业家就一个民间借贷的问题对史提出的理论进行驳斥,双方展开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的精彩辩论。史教授对这个学员印象深刻,学员提出的实践理论事后被采用到教学案例中,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企业家只有自修的大专学历。

H老师还提到一个现象,在毕业之际,这些学历偏低的学员往往会在名片上印上“EMBA”头衔。“现在名片上印‘博士’已经过时了”,在H老师记忆中,已经毕业的四班、五班学员中有一半以上这样印制了名片。

同学,

是一种释放和回归

在EMBA班级中,什么样的同学最不受欢迎?在大家的共识中,一是那种还延续在原公司老板做派,对同学发号施令、趾高气扬的学员;另一种是一上来就要跟同学做交易的学员。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