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及今年最忙碌的是哪位知名人士,恐怕绝大多数网民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杜甫”的名字。那么,为何诞生于公元712年的诗圣会穿越1300年时空的隧道,一改往昔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转而奔走流连于五光十色的现代行业中,我们则需要将目光投向于网络世界来寻找答案。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5亿,而其中占领半壁江山约有56.5%的网络使用者则是10岁至29岁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群体,不知不觉中被社会附上了“观念前卫,敢作敢为,与众不同”等特质标签。于是显而易见,作为网络的主宰者,“恶搞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网络恶搞”对于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到底是一粒霉米呢,还是一口好粥。或许任何事物都无法对其进行简单的盖棺定论,所以在此对其进行负面与正面两个角度的分析。 由于“恶搞”一词本身字面上就含有“恶”字,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现象带有不良效应。 有学者这样表示过:“听说过西方人恶搞政客,也没听说过到处传播莎士比亚的涂鸦。”的确,在如今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淡如水”的消息无人问知,“甘若醴”的情报却满天飞扬。前几年流行的“火星体”也将一部分学生变成了“非地球人”,于是忍不住感叹:恶搞恶搞,若是一笑了之便也罢了,可真要当真,却也急煞人也。因此,我们的文化产业也会随之变得低俗不堪。 虽然有不少关于恶搞负面的意见,但我们不能忽视在一定层面上,这种文化现象还是能带来益处的。 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容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在文化产业中扮演着重量级的角色。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着先进性要求与原创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许多资源潜力无法转化为产业实力。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恶搞”从另一方面来说便是“创意”的衍生,使网民们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意见。 而在如今千篇一律的现代生活中,也需要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人们获取心灵的滋养。“恶搞现象”就好似时代的脉搏,也仿佛是网络的狂欢派对,它在我们贫瘠的心头撒下欢乐的种子,让我们能够大胆宣泄压抑的不满以及达到精神上自我慰藉的作用。这为社会现实培养了新的娱乐意识,也是其多元化的体现。 所以,一味打压“恶搞现象”是鲁莽之举有失明智,但放任所为不予管理也并非良策。只有将其利用得当,那么我们的文化产业才能朝着社会文明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上海 邢静雯) 教育图库 更多>>
(东方早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