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熊丙奇:民办高校未来发展政府转型最关键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2-11-02 09:21
分享到:

我国民办大学从无到有,特别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国民办大学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现已增至到1500多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量的民营资本注入教育行业,我国民办大学的软硬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解决了许多高考()失意者的大学梦想,民办大学多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诚然民办大学有着自己的优势,但由于国家的人口政策、就业、费用高等外部因素开始发生变化,加之民办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民办大学普遍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我国高等教育如今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连续10年的高校扩招,给原本就不好过的民办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政策无法有效落实,由于人们的“等级教育”作怪,民办高校发展举步维艰,大有濒临生死边缘的感觉。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发展“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为何民办院校发展低迷?民办院校出路在哪里?如何确保政策有效实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记者就此专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办学思路不转变普通高校一样破产关门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组成模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请您谈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未来的趋势又是怎样?较之公办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民办高校招生则逐年遇冷几近生死边缘。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过去10多年实践中快速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31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6%。我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就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但是,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并没有缓解。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极为单一,办学质量呈金字塔结构,世界第一规模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发展“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产生,与我国高校扩招的路径选择有关。在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常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私立教育实现的,我国却是通过原有的精英教育学校扩招来实现。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使精英教育资源快速稀释,教育质量随之严重下降;二是挤占了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名校情结”,越来越多的人上大学,关注的就是少数名校,其次是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在这种教育发展模式中遭遇冷遇是必然的。

另外,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等级教育”、“身份教育”思想。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中,是低人一等的。很难获得国家的资源,其培养的学生,也在就业中遭遇歧视。在生源数减少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被抛弃是很自然的。更令人忧虑的是,政府部门还乐见这种局面发生,他们认为,民办教育的使命已经完成,另外,通过扩大公办本科的招生规模,可以提高本科升学率。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尽管教育部一再要求不再大规模扩招,可是多地公办院校屡现录取新低,扩招势头依然强劲,更有甚者,部分高校不惜以身试法篡改考生志愿。缘何白热化的生源争夺持续上演?

熊丙奇:我国不少院校采取的办学路线是“规模办学”,简单地说,必须确保招生达到一定规模,学校才能维持生存,因为很多学校当初把校园建得很大,办学成本极高,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学校招生规模必须维持在5000人以上,才能继续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源数减少,招生规模萎缩,将影响到这所学校的生存,因此,一些学校不惜采取违规的篡改志愿的方式,来“抢生源”。这种做法只会加速学校的破产关门,要应对当前的生源危机,必须转变“规模办学”思路,走特色和质量办学之路。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高校不断扩招的背后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持续10多年的扩招意味着什么?扩招都带来了哪些问题?

熊丙奇:目前继续扩招的学校已经不多了,因为扩无可扩——生源数大幅下降。按照国家教规划纲要确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将基本维持当前的规模,不再扩招。但在过去10年中,高校的扩招规模是相当惊人的。总体而言,扩招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其一,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一些学校是在没有办学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扩招的;其二,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为了扩招,很多学校跟风开能尽快开设的专业,比较突出的是法学金融学英语等专业;其三,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由于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和就业难,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上不了一本院校,就不算上大学,于是干脆就不上高中,进而在初中辍学。

普通高校发展急功近利酿恶果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近年来,关于公办院校负债的新闻屡见报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一些重点院校拖欠银行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债务,扩招不仅没有带来收益反而债台高筑,您怎么看待这样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问题?

熊丙奇:高校负债是“大跃进”的结果,为了扩招,学校必然大肆征地盖楼,如果政府部门的投入没跟上,就只能采取借钱的方式进行发展。从事业单位的属性分析,采取借贷方式发展高等教育,是“违法”的,因为事业单位是非盈利的,很难靠收取学生学费赚钱来还贷。我国高校如此大规模的贷款,首先是急功近利的教育产业化思维所致,为了能快速增加教育发展规模,并以为能通过教育赚钱,因此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其次是因为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发达国家,一所学校要征地、盖楼,往往是要由大学理事会决策,并事先听取师生的意见的,可在我国大学,学校怎样花钱,往往就由行政说了算,师生没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如今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依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难题,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熊丙奇: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要解决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在美国,服务业占GDP的贡献达到80%,而在我国,服务业占GDP的贡献只有40%,由于服务业不发达,所以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

另一个方向则是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与节奏,将其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对应起来,也就是说,要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究竟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哪些人才,由此来确定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模式。不能不顾现实的社会需求,随意扩大教育规模。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山东省招考院日前公布了今年高考专科(高职)批分数线,文理科均为180分,成为恢复高考以来最低的专科分数线,也被网友誉为史上最低专科录取分数线,如此低的录取分数,和高等教育的选拨优秀人才,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否有冲突?为什么?缘何仍有不少的公办高职高专仍感生源危机,大喊“吃不饱”?

熊丙奇:高等教育有不同的定位。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有大学实施精英教育,进校要有高的门槛,而更多的高校则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任务,实行“宽进”。所以,问题不在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低,而在于大学是否能严格做到“宽进严出”,即严格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标准培养学生,如果“宽进宽出”,其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等教育的形象也大大降低。我国高校的问题也正在于此,由于不能做到有效的“严出”,所以,“宽进”反而让学校失去吸引力,大家担心,既没有入校门槛限制,又没有过程管理和毕业质量限制的大学教育,会更水,这就是高职高专降低分数线,却依然找不到学生的根本原因。

随着生源数降低,并结合高考改革,未来我国将有一大批职业院校、民办院校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靠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吸引学生,否则,即便零分也可上大学,这些学校也不会有考生来选择。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凭的价值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学生上大学,会在意得到怎样的教育,而不是一纸文凭。

夹缝中民办院校负重突围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强烈的需求拉动导致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演越烈,各民办高校在招生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在面向市场办学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你认为民办高校最根本要做好什么?

熊丙奇:民办院校如果只在招生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不是在教育质量中投入大量精力,他们是没有出路的。要在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必须提高办学质量。

当然,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制约了民办院校提高质量的努力。首先,各类教育的地位并不平等,拿招生来说,民办院校的招生,就安排在公办院校的招生之后;其次,与公办院校一样,民办院校没有办学自主权,难以根据社会需要,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采取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应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给所有教育平等的竞争空间,同时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民办与公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不是“公办搞什么民办就搞什么”?高校扩招无疑会给以落榜生为主体的民办大学带来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挑战,优胜劣汰必将引发一批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民办高校?民办学校自身应该如何调整,才能突破重围?

熊丙奇: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形成多元格局,每个学校有自身的办学定位、特点和个性,这样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选择空间,也才能让学校发展走出自己的路。我国当前的问题是所有大学“千校一面”,“同质化”十分严重,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也让大学陷入生存困境。在生源危机面前,制度层面低人一等、办学质量不高、学费高的民办院校,当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民办院校要突围,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但单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突围的,因为如前所述,我国民办院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对于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学校,是要求不出特色来的。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都是民办的高等学府,同国外相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哪些差距?差距的产生根本在哪?国外的民办教育发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

熊丙奇:哈佛等大学,不是民办,是私立,是由民间资金举办,但管理、办学、评价的职责范畴十分清晰,不像我国高等院校,管评办不分,不论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公办、民办院校应该是公立或者私立。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最大的差距是,没有现代大学制度。因此从严格的现代大学定义说,我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所现代大学。连现代大学都没有,这和国外大学的差距,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论是我国的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当务之急,都应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理顺政府与学校间的关系,这是我国最应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现代大学制度,不要指望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民办教育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孔子私塾,到近代比较知名的南开大学也是民办后改为公办的高校,这样的过往历史说明我国对于民办教育的探索由来已久,缘何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依旧困难重重?

熊丙奇: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歧视和所有学校都没有现代大学制度,是造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消除对民办教育的歧视,将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推进政府放权,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才能让民办教育“起死回生”,否则会加快走向深渊。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民办教育改革转型是大势所趋吗?改革转型落脚点应在哪里?

熊丙奇:不是民办教育转型,是要政府转型。只要政府转型,获得自由生长空间民办教育会坚强地发展起来。他们也会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定位与办学特色。任何一所大学的定位和特色,都是自己在办学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

问责机制让让政策不在是一纸空文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我们注意到了,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舆论认为意见出台民办教育毕将咸鱼翻身您怎么看?较之以往的政策,这个实施意见有何不同?

熊丙奇:我不认为这会让民办教育咸鱼翻身,因为这则意见的内容不过是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重申而已。《民办教育促进法》作为法律都没有得到实施,这则政府意见能得到多少实施?要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进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在于,政府部门并不准备放权,这不仅是民办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整体高等教育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从2003年国家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到现在实施意见的颁布,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仍以从法理支持居多,现实意义上的支持存在滞后性,我们更想知道这些政策如何有效的落地执行?

熊丙奇:要有效的落实,必须完善教育问责机制,尤其是对不落实的政府部门实施问责。这就需要由人大机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自己进行问责——人大应该发挥质询、监督的责任,对不落实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严肃问责,只有建立了这样的问责机制,法律法规才会发挥作用。

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您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政府或者民间的组织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熊丙奇:最大的问题是,政府部门把管理、办学、评价的所有权力都掌控在自己手中。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和功利化与日俱增。政府部门为此做的努力是,表态去行政化,但由于既得利益因素,却以去行政化为名,进一步推进行政化;民间组织不断呼吁去行政化,推进教育改革,虽然政府部门已开始重视来自民间的声音,可总体来说,他们的意见还很少被纳入决策程序。要治理这些问题,必须改革教育决策模式,从国家教改来说,应该由全国人大讨论、审议,以立法的方式推进改革,而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自己牵头进行所谓的改革。这样,也就把各方面的意见,纳入了民主决策程序。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