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临出门前换了款运动型手表,又仔细检查了衣领、袖扣、皮鞋等小细节,王明此番精心打扮,并不是要去参加商务活动,而是为了去上EMBA的课。 EMBA的学员,大多有不俗的身价,不平凡的头衔,和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因而,开学的第一堂课,对于学员们来说,不亚于一次重要的商务活动。 EMBA,英文Executive Master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缩写,直译为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从1995年第一个EMBA教育项目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进入中国,到2002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30家著名大学开办,EMBA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 许多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商人和政府官员通过EMBA重新回到了大学的校园,从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同学身上,获取资讯,也收获了宝贵的人际网络。而通过攻读EMBA,建立关系网也成为很多人重要的目的之一。 舶来品EMBA 最初没生源,一家家公司去拜访 如今风头正盛的EMBA,乃舶来品。17年前,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国创办。当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EMBA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即使在教育界,也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实际上,彼时的EMBA教育,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旅程。 1942年,芝加哥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威拉德•J•格雷厄姆提出,学院应该为管理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提供获得MBA学位的机会,但同时又能不中断他们的职业生涯。1943年,一个为期两年,每周五、周六两天上课的新型教育形式从芝加哥大学推广开来。这便是EMBA。 与MBA教育培养是为了培养毕业生,使其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不同的是,EMBA教育的成功是凝聚了一批真正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17年过去,目前,中国已有64家教育机构开设了EMBA班。一到开课期间,咨询和报名的学员便络绎不绝,虽然高达五六十万元的学费让人一度犹豫,但北大、清华、中欧等国内顶尖商学院的竞争仍十分激烈,录取比例在1:3到1:8之间。 此情此景,在17年前创办之初,恐怕是难于想象得到的。 最初,鲜有人了解EMBA是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中欧商学院,在1995年第一次招生时,生源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当时,中国有资历给这些高端学员上课的老师也屈指可数。 中欧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对法治周末记者回忆说,为了推广EMBA,当时中欧的创始人之一,张国华院长(2006年1月去世,57岁),就像一个推销员,带着一帮同事,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去拜访,向他们介绍EMBA,解释为什么要花10多万元去学。 张国华还请上海市外经委的领导吃饭,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但是外经委的通知发下去,却没有人来报名。为了扩大影响,张国华甚至表示可以不要学费,请人家先来听课。 后来,中欧商学院在当地媒体刊登了四分之一版面的招生广告。正是这则广告,一下子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中欧商学院的EMBA是中国和欧盟合作的项目,不用出国门就能留学 () 。不必辞职,在职攻读,也吸引了很多人。 中欧商学院第一个EMBA班共招收了42名学员,那时候的学费是10.5万元人民币。 对于EMBA两年的授课期、每个月4天集中学习的时间来说,各高校商学院在EMBA项目上的收费始终让教育界难以望其项背。 1995年5月8日,中国第一个EMBA课程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了开学典礼。张维炯称他们是思想活跃,敢于尝鲜的人。 与国外大多数EMBA学员都是前景光明的大企业中层不同,在中国参加该项目的往往是企业高层,他们的头衔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挂着“董”或者“总”的头衔。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注定要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世界主流财经媒体上,“中国商学院迎来富豪学员”之类的报道层出不穷。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