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招生办)又名“五道口理工学院”,中山大学竟是“海珠区青年康乐中心”…… 亲切、诙谐、“自己人才懂”的绰号,正在被全国各地大学生争先戴到自己母校的头上。今年新学年开学以来,大学生兴起“给母校起一个响亮的绰号”之潮。一时,各地知名高校被迅速予以调侃式的“新包装”。(10月18日《广州日报》) 当恶搞成为一种时尚,高校校名同样难以独善其身。地理位置是绰号创意的第一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又名“积水潭师专”,华中科技大学()被称为“关山口职业技术学院”;男女比例也成为“江湖绰号”的主力因素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变身“五山镇男子学院”,而在笔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也因 “阴盛阳衰”被称为“广埠屯女子师范专科学校”。 正如一位知名文化学者所言,恶搞之“恶”,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再是传统道德上的“恶”。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恶搞文化”并不等同于“恶意文化”,它恰恰是对“善恶对立”这种二元模式的戏弄。你说是善意,它笑里藏刀;你说是恶意,它又嬉皮笑脸。毕竟,合法和非法之间有着比较明晰的界线,善恶的边界却暧昧难清,难以判定。 高校校名遭恶搞,除了眼球效应带来的利益驱动、科技创新带来的行为便利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前流行的草根至上和个性张扬的后现代文化是恶搞产生的生态环境,老百姓对休闲娱乐的渴求与需要是恶搞流行的社会心理原因。以一种玩笑的口吻、娱乐的心态来进行善意调侃,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疏导淤积的紧张情绪,正是“大学江湖绰号”的生存土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学江湖绰号”?对待恶搞文化的下下策就是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居高临下、色内俱厉地横加指责;最不坏的对策是“以毒攻毒”,即像胡戈那样以笑声来应对笑声,否则就很有可能被视为故作清高式的不解风情。不用太在意,也不用急着回应,才是高校应有的理性态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江湖绰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学生的利益诉求。以“某停水停电断网学院”为例,诙谐幽默的恶搞背后,也有“沉没的声音”正在寻找着表达的出口。 杨朝清 (羊城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