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中国化工报》专版 创新打造研究型高校
来源:腾讯校园
发布时间:2012-10-19 21:23
分享到:
  10月17日《中国化工报》第四版以专版形式对我校进行了报道,整版共两篇文章,分别是:“以创新打造研究型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纪实”、“未出校门就当‘厂长’——记华东理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化工报》专版 创新打造研究型重点高校

图片说明:《中国化工报》10月17日以专版形式对我校进行了宣传报道

以创新打造研究型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纪实
  2008年8月,华东理工大学与全球最大的炼油企业——美国Valero能源公司签订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许可合同,以超亿元的金额,创下了国内高校迄今最大数额的海外专利实施许可纪录,并实现中国大型化工成套设备第一次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

  2010年,上海市颁发的49项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东理工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7项,占到全市的七分之一。

  2011年,华东理工再次摘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技术发明奖,位列全国高校第五,并展示了一系列原创技术——如盐湖钾镁资源开发,创出百万吨级生产线;给大型石化装置作“诊疗”,既节能降耗,又使企业使用后年产能提高20%;工业发酵新技术应用,3年让企业新增产值33.5亿元、新增利税11亿元以上……

《中国化工报》专版 创新打造研究型重点高校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参观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年,华东理工继续其创新步伐,采用最新自主技术的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完成全面设计,项目进入建设阶段,明年10月将建成投产……

  这些成绩,仅仅是华东理工近年发展的掠影。有着60年历史的华东理工大学,曾为新中国化工产业的孕育发展、创新赶超,创下无数的第一。作为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科研创新成为华东理工一张闪亮“名片”,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交叉与整合” 强化学科建设

  具有生命力、竞争力的学科建设是科研创新的关键。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华东理工的秘诀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来组织整合学科,优化科研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学科的原始划分具有局限性,大学应该反对学科的“纯洁化”,应强制学科“交叉化”,不断分解或综合成新的学科,比如,不仅要有化学、物理学科,还要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科。因为这些链条之间的交叉点,往往是成果转化的薄弱点,而这也正是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根据交叉、整合的学科建设理念,华东理工的不少学科都实行链式发展,科研创新也始终围绕着“三条链”——“学科链”、“产业链”和“转化链”推进。在华东理工,作为优势学科的化工学科并不是单科发展,而是向上游、下游延伸出一条条相关链条,向上链接着重点、前沿化学基础研究学科,向下联系着大量的材料、机械、环境等化工相关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化工”。

《中国化工报》专版 创新打造研究型重点高校

盐湖化工核心产业链技术

  在这样一条“学科链”上,科研项目可以顺水推舟、滚动转化。以新药创制为例,前段属于化学学科的药物化学,中段属于化工学科的制药,后段还需其他学科作支撑。甚至连原料管道、压力容器等药物生产设备的研发,都有相应学科与之对应。

  对学科建设的成就,华东理工许多科研人员感同身受。“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能顺利地进入产业化,除了学校积累的创新功底外,更得益于学科间的相互对接,例如,我们学校的大型反应器研制在国内首屈一指。”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负责人李伟教授如是说。

  正是复合、交叉的学科发展方向,拓宽了创新的领域,由边缘变中心,由盲点变热门,创造出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技术和成果,使华东理工成为全国高校中的“科研大户”。

  “过程与工程” 实现双向衔接

  创新的魅力在于把构想变成现实。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的华东理工大学频频摘金夺银,靠的是脚踏实地地根据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凝炼研究方向,专心致志将科研成果向产业化推进。

  据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武平分析,国内高校产学研的瓶颈,多为技术孵化不成熟,中试放大不贯通,成套技术不过关,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成果一出实验室就被“束之高阁”的现象。

《中国化工报》专版 创新打造研究型重点高校

大型精对苯二甲酸装置优化运行技术

  围绕突破这些瓶颈与障碍,华东理工大学将过程研究和工程研究结合起来,瞄准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特别是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聚焦于技术集成、创新突破。实践中,华东理工把企业、学校、设计院的科技力量有机整合在一起,组建项目产学研合作攻关团队,联合攻关技术环节和产业化难题,实现无缝链接,充分利用技术转移中心的工程设计研究、专家咨询、中试、安全与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技术市场等技术转移资源和平台,通过“立体化”运作,推进创新技术、核心技术的成套化、工程化、产业化。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在盐湖化工核心产业链技术、二氧化碳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含氟芳香族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在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形成一批与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发展相呼应,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自主技术和创新成果,树立起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华东理工品牌”。坚持过程和工程的集成创新,让华东理工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多年一直保持全国高校的领先水平。

  “联盟与平台” 推进成果转移

  基于对技术转移规律的深刻理解,华东理工大学秉承“面向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注重集成创新,完善技术转移全过程服务体系”的理念,通过“平台+联盟”相结合、网格化技术与转移服务体系相补充的模式,促进能源、资源、化工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向国内和国际流动与转移,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内,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着力建设中试公共实验服务平台,强化工程设计、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等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专家咨询、信息平台等综合服务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对学校重大的科技成果实行跟踪、推介,积极寻找、发掘潜在合作伙伴,对有产业化前景的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整体运作,此外,还联合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合作平台,开展定点、定向、定制和全方位的技术转化服务等,仅每年举办的科研成果宣讲会就达到100场以上。

  对外,自2007年参加国家首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以来,华东理工先后与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同组建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以及10余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共同建立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维生素、农药等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完成教育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平台“石油化工频道”和“上海能源化工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为技术成果与企业对接开辟通道;通过力量整合、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完善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转移长效机制,为推进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加油、助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造生物工程传奇

  将鸟苷发酵效率提高两倍,使红霉素大规模发酵获得成功,让基因工程白蛋白发酵效率提升10倍、疟疾疫苗的表达效率提高近40倍……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1997年至今,实验室先后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次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

  生物发酵是化工等产业常用的工程技术手段。传统工艺是给装置中培养的细胞以适当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通过繁殖,得到人类需要的代谢产品。提升发酵效率,一直是科研攻关的重点。

  为克服传统发酵工艺局限性,近年来,实验室利用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技术推进生物学研究,并自主研发了实验室检测装置、小试装置、计算机数据采集和中试系统,完成了发酵车间和大型发酵罐的设计制造等,使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取得了23项共性技术,在帮助企业提高发酵效率、提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广东星湖科技鸟苷产品刚面市,便遭遇日、韩企业的减价阻击,产品滞销造成投资2.1亿元建设的新厂全面停产。实验室经过研究,帮助企业改进技术,把生产效率提升了2倍,打破了日、韩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

  在与宜都东阳光的高质量红霉素大规模发酵技术合作项目中,实验室科研人员强势攻关,不仅解决了国际上超大吨位、高耗氧发酵罐的流场特性研究难题,使杂质组分大幅度下降,而且红霉素发酵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国产红霉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近年来,实验室先后向4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和研究单位输出该技术,并完成了10多个生产线的工程项目建设。

  在实验室,有一个特殊的反应釜——湖泊藻类生命观测系统,这是“十一五”国家水专项5个标志性成果之一。凭借此装置,实验室成功开发出太湖蓝藻爆发预报系统,对国家水资源检测和水污染治理发挥出积极作用。

  目前,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973计划”项目——微藻生物柴油研究、玉米秸杆生产燃料乙醇中试实践、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装置研制等均取得进展。结合一氧化碳发酵制乙醇、玉米芯综合利用、聚乳酸和聚羟基羧酸等生物基化学品的工程化技术及示范基地建设等课题,实验室通过多学科共建,推进基础研究。

  展望未来,华东理工大学以学科建设开拓创新领域,将研究成果“落地生根”,为成果产业化搭建平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目标迈进!

未出校门就当“厂长”
——记华东理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2月9日,出差嘉兴,验收废水处理系统储罐进度;3月8日,挑选催化剂载体; 5月27日,拟写员工培训大纲;5月30日,编制项目计划书;6月2日,购买材料……

  吴飞明在忙碌这些的时候,还只是华东理工大学2009级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全日制工程硕士,但那时的他已与上海浦景化工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担任了研发部经理助理、技术负责人一职,同学们都玩笑地称他为“吴厂长”。

  未出校门就当上了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过硬的教学质量造就了这一奇迹。

  实践教学:磨砺出真功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是华东理工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研究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华东理工专门设计了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实践带教、培训考核等方面,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同时,实践教学单位专门组织由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生的实践培训。

  吴飞明刚到浦景化工实习时,被安排与4位博士研究生一起做合成气制乙二醇中试项目。由于当时公司没有催化剂制备基地,而催化剂又是项目的核心技术,他就与团队成员一起确定生产流程、研究生产工艺,进行设备选型、设备采购、开展项目。从小试到中试,一路自己动手,到中试开机前,他对催化剂制备的全部流程早已经了然于胸。

  在20吨中试成功的基础上,公司又实施了年产量百吨级的催化剂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吴飞明又在研究生产放大、采购调试设备、组织人员招聘、开展生产培训等方面全程跟进。当6个月实习结束后,吴飞明也就成为同事、下属和同学口中的“吴厂长”。说到教学实践的感受,吴飞明说,在催化剂生产基地扩建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他的企业导师是高级工程师,教了他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有机会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学会与同事的沟通和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等,使他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对实践教学,生工专业的蔡丽梅同样也感到获益匪浅。她跟着导师参加了浙江某企业的“863”课题,实验室里使用的小烧瓶,到了现场,被放大成直径4.5米、4层楼高的罐,产量达到300多吨。“这样的设备一旦染上杂菌,损失将多么大啊!以前在实验室常忽略戴手套之类的细节,到了现场,才知道老师讲的细节多么重要。”她说。

  王斌辉对工艺设计的体会很深。他说,实验室里做合成试验,可以将反应物直接倒进烧瓶里,但现场往反应釜加料要用真空吸入或是用传送带,所以,在设计图纸时一定要了解现场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适合施工、方便工人操作。

  课程设置:重工程应用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是华东理工大学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学校教授和大型企业专家,研讨课程设置,研究培养方案。通过研讨,学校明确了“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原则,强调教学内容要理论性、应用性与针对性有机结合,注重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的设置,既有公共基础理论和平台课程,也有满足实际应用、适应就业需求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工程应用,如生物工程系的工程数学英语课程要比工学硕士的高2个学分;再如化学工程领域,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先进的商用过程系统工程模拟软件ProⅡ、Aspenplus等。这些应用型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就业单位的工作要求。

  人才培养:开拓创新思维

  为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聘请工程实践能力强或承担过企业项目的科研一线教师任课,以强化工程案例教学,聘请大集团、大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工程硕士企业讲师团。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内导师、实践单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包括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申请答辩等,必须获得所在工程领域专家和双导师审核通过。跟在导师后面,学生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企业导师“烧不坏芯片,怎么会有进步”的“破坏性”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开拓创新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月,华东理工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已学成毕业。化学工程专业的45名学生,有34人还未走出校门,就被工程设计公司、中石化研究院、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华谊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公司等著名央企、国企以及法液空、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相中”。

  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精心打造全日制工程硕士,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也成为华东理工大学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