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兴坤向记者讲述当年送儿子上学时的艰苦情景。记者郭建政摄 80年代河水一涨就得绕山路 1982年,8岁的儿子从新汶家乡的小学转学到了当时县里的实验小学,就跟着我在矿上住,每周回家一次。 为了在7点20分之前把儿子准时送到学校,每到周日,我5点就要起床,骑自行车带着儿子走50多里路,到了冬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由于起得太早,儿子都没有时间吃早饭,但儿子很懂事,每次一叫就起,从不抱怨。 由于住得比较偏僻,一路上基本都是大岭土坡,有的太陡骑不上去,就用自行车推着儿子翻过去。路途中还有条龙廷河,每次送孩子都要趟着水过去。 记得有个冬天,儿子穿着大人的棉衣坐在后座上,不小心摔到河里,那时河里还有冰块,棉衣湿透了,儿子冻得浑身发抖。幸好遇到了好心的人家,不仅给儿子烤干了棉衣,还煮了两个鸡蛋塞到儿子手里取暖,我很感激,现在还记忆犹新。 到了夏天,尤其是遇到下雨,龙廷河河水涨到一人多深,我只能折回,绕到另一条山路,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尽管困难很多,但是儿子从来没有迟到过。 90年代坐火车3小时到济南 1992年,儿子考上了山东医学院,可把我高兴坏了。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我每个月190元的工资,要养活家里四口人。所以儿子的行李也很简单,一床被子、一床褥子、一条床单。但是我特意花了半个月的工资,给孩子买了一身西服。 从新汶坐上火车,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到济南,送孩子上大学。把孩子安顿好以后,为了省钱,我住进了医学院招待所最便宜的房间,一个可以容纳20多人的大房间,花了5元钱,第二天就匆匆赶回家了。 也许就是儿子经受的这些困难,锻炼了他的意志。儿子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省级医院,如今已经晋升为副教授,也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10分钟就能到学校 我为儿子的成功感到高兴,然而让我更高兴的是,现在我每天又要送孙子上学了。孙子的学校不远,离家也就一个路口的距离,10分钟就可以走到。 每天早上孙子吃完丰富的早餐,就由大人带着去上学了。中午和下午,我都去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把他安安全全地接回家。周末上辅导班,也是由大人亲自接送。 比起儿子小时候的上学路,孙子现在的生活真像在糖水里一样,希望孙子永远幸福,以后会像他的爸爸一样优秀。 山东省农村小学生走读半径要在2公里内 9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视察全省政府教育投入情况全体会议提出要求,为避免农村地区因学校撤并所造成的学生入学困难现象的发生,山东省规定农村5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要设立1至2所初中,农村小学生的走读半径一般为2公里。 山东省对各地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严格调控,及时制止了调整过度的行为。其中农村5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原则上设1至2所初中,5万人口以下的设一所初中。(口述:程兴坤整理:见习记者陈玮记者马云云 宗禾) (齐鲁晚报 口述:程兴坤:陈玮马云云 宗禾)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