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学费吓退贫困考生 省内2B、3B学院学费最便宜的是15000元/学年;最贵的是19000元/学年;省外二B院校,文科专业学费最贵的是25000元/学年,最低的是9000元/学年;理科专业最贵是39800元/学年,最低也需9900元/学年。 日前,有媒体报道靠搬运货物维持生计的56岁的单身妇人让自己的养女圆了大学梦,但这篇挺感人的报道在网上却引来了叫骂声。因为这个养女就读的某城市学院就是所谓的3B,无疑这所3B的学院昂贵的学费会让这位辛苦的妈妈喘不过气来。“一包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货物才换来3毛钱”,“第一年热心人资助了3000元生活费,当地民政局资助了6000元的学费”,但以后大笔的费用依然压在这位可怜养母的身上。 很多人认为,这种榨取家长血汗钱,毕业就失业的3B学校根本就不值得去读。 网友的说法不无道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也称,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较高的学习成本,使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较为困难的考生报考这些院校的热情“减弱”,就读人数减少确实是客观原因。 据了解,省内此类2B、3B学院学费最便宜的是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15000元/学年;最贵的则是广东白云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鞋类设计与工程)等专业,19000元/学年。 省外二B院校,文科专业最贵的是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财务管理(国际班),学费25000元/学年,最低是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9000元/学年;理科专业最贵的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39800元/学年;最低的院校也需9900元/学年。 “一个高三班有50多个学生,大概20多个去读了大学。剩下的学生不读,不是因为没有通知书,学费太贵或者觉得学校差专业不好,算来算去读书不合算。”任教开平某中学高三课程的陈怀远,对此也深有感触。 按照目前的教育成本,就读于本三(本科第三批招生)独立学院,每年学费1万多元,加上生活消费一年总支出在2万多元,4年总费用10万元,毕业出来收入也就月薪2000左右。但在广东县级市,高中毕业做缝纫、开面馆的,月收入也有两三千元。陈怀远的一个学生开了浴足馆,每月也有几千块收入。 这种大学读还是不读呢?读吧,学费太贵怕“一毕业就失业”;不读的话,家庭状况更难改变,毕竟在当今这个社会,没有知识很难立足。 “ST院校”能乌鸡变凤凰吗?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认为,扩招政策提高了高中升学率,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近年的大规模扩招让成绩在本科线上下的学生受益。有些学生的成绩本来只够读专科,扩招后就可以上2B院校,专科变本科,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人才的素质。 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家把问题归结为大学年年扩招带来的恶性循环。他们认为在迅速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害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校长曾说:“如果大学的招生规模扩大一倍,则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当初的教学质量。”专家认为,高职专科近年来几乎到了掏学费就能上的地步,而在大干快上的学校里,教育资源被稀释,人才培养“注水”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培养出的部分大学生水平下降,在就业市场上的贬值也不足为奇了,反过来又使得许多考生对高职专科失去兴趣。于是对那些以学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校而言,招不到学生就相当于被打上了“ST”印记。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由于政府投入少,师资和管理跟不上质量确实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目前教育部门已关注到这些情况,正在调研准备下一步重点调整。 郑文认为,扩招政策对广东带来的更多是积极影响。一方面提高了高中升学率,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近年的大规模扩招让成绩在本科线上下的学生受益。“有些学生的成绩本来只够读专科,扩招后就可以上2B院校,专科变本科。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人才的素质。” 他也认为,扩招让更多迫切读书的学龄青年实现了受教育的愿望,也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紧迫需求。“现在世界500强到珠三角投资办厂,只要招人报名的人大多是专科、本科以上的学历,这样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竞争的优势。如果没有这十多年的大学扩招我国劳动力素质不可能快速提高。” 在郑文看来,每年都有这么多的学生要就业,受过系统高等教育学生的素质就是不一样,而扩招后各种层次的高校能满足他们提高素质的需要。“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学位并不是多了,关键是办学质量能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来好的就业。” 谈到学费贵的问题,郑文说,过去中国人再穷也要砸锅卖铁让孩子去读书,因为他们看到读书的希望。“如果就业不错、待遇好,能让贫困家庭脱贫,让他们看到上了学有希望,这些学校就不愁生源。” 他认为,下一步这些招生不理想的的学校最迫切需要做的是适应市场转变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今年广东高教改革的重点工程。 招生紧张倒逼高校 向内涵建设转型 ■专家观点 “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高校扩招,最后导致生源紧缺,倒逼学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但这种转型慢了,受损害的不仅仅是来自底层的学生,而是整个教育事业。”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这样认为。 谌新民指出,在前几年大学持续的扩招浪潮中,有些高校走的主要是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路线。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拼规模、拼校园上,而很少有办学质量的比较。尤其是部分本三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而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中专扩招升级而来。如今生源危机兵临城下,过去“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高校应当尽快加强内涵建设,从大众化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竞争。“只有尽快转型,‘ST院校’才能乌鸡变凤凰。” “中国需要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广东要做制造业强省,培养一些高职高专技术人才是必须的,但是这些学院办学的方向和模式却与技能人才培养背道而驰。”谌新民说。 在他看来,造成高职院校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沿用高等院校重理论轻技能的办学模式。 “广东高级技能人才每年缺口200多万人,高职院校办学应该转型调整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谌新民表示。 记者曾在广州人才市场招聘会见过这样一幕:月薪4000元等丰厚的待遇薪酬,招不到一名理想的中级技工。而面对技工岗位空置的情况,许多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打工者却徘徊街头。中高级技工紧缺在广东成为普遍现象。去年深圳市90万技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1407人,而中级以上的技工只有22万人。高、中、初级技工的比例为5:20:75,离发达国家35:50:15的比例相去甚远。“中国制造”正遭遇人才尴尬,产品的合格率只有70%,每年造成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 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高职专科要靠“招生大战”抢生源,这已经给有关各方亮起了警灯:想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想抢到更多生源,必须沉下心来老老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他说,当务之急是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否则,有量无质的盲目扩张,只会生产出更多的失业大学生,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南方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