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测智商入学背后是道难解的分配公平题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9-14 09:17
分享到:

  孩子要想接受义务教育,除了要办齐各种手续,还要进行智商测验,开具医院相关证明这是来自河南南阳邓州农民工魏双恒的8岁儿子航航在郑州市建设路三小求学时遭遇的难题。(工人日报9月6日)

  就事件表面来看,是发生在某个地区学校的单列事件,往深层次看,“测智商入学”却测出了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领域,都普遍存在对农民工的傲慢与偏见,事件背后是一道歧视农民工的短期内无法破解的社会难题。

  现状是,带子女打工是农民的无奈之举,何况也能暂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而频发的缀学,溺水死亡等农村悲剧。可是,国家和一些地方,虽然对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出台了一些优惠照顾政策,然而在落实上往往被地方保护者所扭曲,通过诸如“面试”“测智商”“体检”等方法,将农民工子女拒于学校大门外,背后根源还是在于某些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存在对农民的歧视。

  诚然,某些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地位,地域和权力等优势在主管意识上去傲慢对待农民,但是不允许在公共资源管理领域将个人意识强加于国家行政管理规范之上。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及其主管教育部门竟然不顾,国家一直三令五申严格规定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的规定,设置“测智商入学”等障碍去阻挡农民工异地就学,这不仅是个职业道德问题,而是个行政管理有令不行的违规问题。也就需要拷问,到底是谁赋予了学校“测智商入学”的歧视权?

  按政策办齐了孩子入学的各种手续,却被另一道人为创意的所谓“测智商入学”条件所要挟和绑架,让农民工情以何堪?又让国家政策在被折扣中何处容身?也就折射出国家惠民政策在执行或落实上的老大难问题。凸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有令不执行潜规则的盛行,这些潜规则之所以流行和畅通无阻,背后无疑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特权思想在作祟,是一些既得利益者把教育、就业等民生公共资源,仅仅当成某些地域或特殊领域可独享的专有权。

  教育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体现公享资源的公平、公正和均衡的普遍惠民的公益特性。如果被国家授予管理公益性资源者,仅将其视为某些小集团资源,去纵容和放任违规行为,那么发生“测智商入学”歧视农民工事件也就会仍然持续发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体现在人人有学上、人人有书读的教育公益性上,支点就是各地落实教育政策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上,终点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并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打造知识型人才。

  毋庸回避,由于受地域和资源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出现了城乡差距显著、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困局,形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布局,也就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教育理念,打破地域保护的局限观,依据国家政策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让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这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管理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功绩。

  “测智商入学”事件也再次警示,对以教育公益事业,相关政府及其教育部门,不可不作为,更不可乱作为。不能赋予或放任学校发生诸如“测智商入学”的歧视权滥用,而需要及时去纠正违规行为,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在公平竞争的起跑线上一起去赛跑,而不是输在缺失公平竞争的起跑线上。(赵茂盛)

  (百度新闻 赵茂盛)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