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一块北京人大学匾引发的北大之殇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9-13 09:47
分享到:

  继上月初在北大西门表演了“踩高跷”行为艺术之后,教师节当天,河南驻马店小伙程帅帅再次为呼吁教育公平出新招,他计划向北大赠送“北京人大学”新匾,遭北大保安扣留,被送到派出所,遣返回老家。邹恒甫轰北大事件尚未完全平息,90后小伙又来送扁讽北大,北大为何沦为众矢之的,谁人都能踩一脚呢?

一块北京人大学匾引发的北大之殇

  程帅帅,22岁,今年刚从西安翻译学院毕业。大学毕业后,他原本在北京一家公益机构上班,但因自己兴趣点在关注艾滋病患者权益和呼吁教育公平方面,前不久辞职来到郑州。这次给北大送匾,是借空暇时间去的。这块新匾用泡沫制成,成本50元,其意是指北大招录本地学生过多、外地学生太少,俨然已成为“北京人的大学”,其目的是为了抗议高考()户籍歧视。

  程帅帅表示,今年北京市参加高考的人数是7.3万人,北大招录人数超400人;而河南高考人数80.6万,北大计划招录人数仅为108人,这不是名副其实的“北京人大学”吗?程帅帅还称,他在北京时,单位附近有很多中学,“我看到学校外的榜单,今年北京文科一本线495分,照这分数我第一年就能上一本了。”

  按照程帅帅说法,他觉着河南考生遭遇了不公平对待,可反观河南省及其他各省的重点大学,都是优先招录本省的高考生源,本省的生源同样也占据了这些高校学生的绝大多数。其实,这种高考招录名额分配差异的现状,其根源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但是,河南小伙怎么不去教育部送遍?亦或去清华、人大呢,这些可都是招收北京生源比例高的学校,难道是因为“北京大学”和“北京人大学”文字上最为接近?还是说,因为小伙对北大这所中国最高学府有太高的期待呢?

  其实,北大虽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但同时也是中华数千年“太学”传统的延续。在蔡元培任校长以前,北大成为科举的替代品,甚至成为仕途捷径。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时代以来,科学氛围浓厚。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北大成为中国的学术中心,乃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民主”、“科学”也成为与北大密切相关的词汇。这样的历史经过积淀形成了一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国传统,历来北大师生也不断的为这样的理想而奋斗并付诸实践。

  而如今的北大,学术氛围虽看似浓厚,但一天到晚充斥在MBA、总裁培训班、总裁国学培训班等商业氛围中。连著名的北大“三角地”(三角地布告栏位于学校的大讲堂南侧,一直是“民间资讯发布中心”,也是几十年来历次中共政治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也早已不复存在,并为北大未名BBS上的相应版面所取代,即使在BBS上的言论自由受到相当的控制。

  事实上,在出国潮席卷之下,TOEFL和GRE早已成为北大学生的“必修”,关心政治已变得非常罕见;或者说,那只是社团成员的事情,因为他们需要经常“学习政治”。这也就是李敖所说的:“北大变孬了”!

  或许人们还在热议邹恒甫轰北大事件,现又有90后小伙送扁讽北大!笔者不仅感慨,北大是怎么了?到底是北大变了?还是整个社会风气带动了北大之变。历来作为中国精神先行者的北大,不是一直以自己独有的风骨去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吗?当今怎么就不行了呢?

  究竟,北大风骨何在、精神何在?这值得每一个北大人或对北大抱有期望的人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包括对北大抱有期望的送匾河南小伙。北大若还能够继续承载起中国教育文化精英培育之大任,就不会动辄成为众矢之,招致非议与谩骂,因为那样的北大所彰显的时代精神自不言待。(李姝婵 撰稿)

  来源:财讯网(百度新闻)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