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商院关注:内地最早的企业大学——海信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2-09-11 13:20
分享到:

知识经济的时代,优秀的员工和管理者正成为“稀缺资源”,但承载组织能力的关键人才越发难以从外部获取。企业大学定位清晰,目标准确,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在过去十余年里,富有远见的企业早已开始了企业大学或是培训体系的建设,谈起企业商学院,就不得不提到国内最早成立的企业大学之一海信学院。通过对海信学院副院长谷云盛的采访,记者了解到海信学院的成长历程,并得知其成功构建了一条“人才加工流水线”,成为培养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数次精彩的“蝶变”

1998年5月,海信集团组建了海信学院,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本土企业大学之一。在回忆起海信学院办学之初时,谷云盛称,彼时的海信集团,正在由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现代企业集团转变,需要大批量的管理人才,但师资体系和课程体系尚不具备。“当时,海信先后与北航、山东大学( 招生办)、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力图从中寻找对接点,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2006年,海信收购科龙后,对各方面的人才需求都不断加大。2007年,海信重新把筹建海信学院作为集团的重点工作,“赋予其全新的职能,并任命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亲自担任海信学院的院长。”谷云盛说,在当时,取得公司掌门人的支持对于海信学院来说,就像是重获新生。

2008年3月,经过精心沉淀酝酿后,全新的海信学院终于开门授课。由于考虑到海信的经营战略已经调整成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和智能化战略,因此,海信学院的再定位就提出必须要高起点,与国际接轨。

“我们先后到欧洲一些国家以及韩国、美国考察职业教育和企业大学,同时走访了国内很多知名的企业大学,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制定了科学完整的方案。”谷云盛表示。

在这场“变革”中,学院的组织定位被再次明晰:成为集团董事会领导下知识密集型机构、非营利性的独立培训机构,作为全集团的培训和研究平台,整合集团内部培训资源,指导和管理各公司的培训工作,协调全集团的相关研究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断前行中的海信,在经历过几次精彩“蝶变”后,终于逐渐摸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组织和业务定位。

每年培训超5000人次

近十年来,国内企业巨头自建商学院的不在少数,同时也有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但这些企业商学院中,有的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则无疾而终。对此,谷云盛认为:“办企业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切忌想通过企业大学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大而全’观点。”

据海信学院内部培训讲师介绍,海信集团目前实施的是三级培训体系:海信学院负责集团级培训;各子公司有自己的公司级培训体系;每个部门根据部门业务需要建立部门级的培训体系。另外,培训的投入也分为三级。

内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海信企业大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愿意在硬件上投资,但在聘请优秀教师和培养优秀的企业大学管理人才上却舍不得投入,但海信在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内部教师队伍。

“内部教师了解企业情况,实践经验丰富,他们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还可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谷云盛称。

与此同时,获得高层的重视也是企业大学成功的关键。在海信,集团的管理者都把讲课当成一种荣誉,董事长周厚健不仅担任海信学院的院长,每年还会亲自为学员授课。

对于人才的培养,海信也不局限于讲课培训等方式,教练技术、行动学习、导师带徒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都被很好发挥使用。如今,海信学院每年培训人数5000人次以上。

在谈及海信对海信学院的资金投入时,谷云盛表示,“海信的培训投入都是根据需求确定计划,再根据计划确定投入,因此只要有培训需求就会投入,但不会事先设定投入比重再去做计划。”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