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的事情解决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放下了。”期盼了那么多年,湖南的曾先生终于可以一家人在金华团聚了;郑先生和叶先生也终于可以让孩子就近入学了……这些改变,来自新学期我市“阳光招生”政策的实施。 以前入学所需要的双证齐全的门槛没有了,阳光招生后,有房无户口,有户口无房,甚或无房无户口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你在此地居住生活,居住地所在学区的学校都将向你敞开大门。这一新政让不少新金华人感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教育公平的实际意义。以往只能靠交纳“捐资助学费”入学,或只能进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新学期高高兴兴地坐在了公办学校的教室里。教育公平的阳光,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温暖。 人才引进家庭:孩子乐学,父母乐业 坐在崭新的教室里,曾江丽已经是秋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是今年“阳光招生”政策的受益者。 曾江丽的爸爸曾洋在金华工作三四年了,是浙江巴奥米特医疗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经理。这是一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年出口额1.98亿元。在这家企业里,外地引进高级人才比较多。 今年5月,奶奶带着曾江丽从湖南老家来到金华。7月,孩子在金华入学的问题解决后,一家五口终于可以安心团聚了。 “真的非常感谢政府,以前,教育公平说的比较多,现在,看到了实际行动。”曾洋说,今年,在孩子入学上明显感觉到了实惠。 曾洋有两个孩子,如果两个孩子在金华上小学、初中都交“择校费”的话,那么,这笔费用起码十几万元。这对于工薪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孩子一天天接近上学的年龄,曾洋心里很着急。在他们企业里,以前就有员工因为子女无法享受到公平教育而离职。 如果没有“阳光招生”政策出台,他也考虑过让女儿跟着奶奶,在湖南老家念书,可是,对于女儿来说,就要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爱。”曾洋说,让女儿在老家上学,他在这边工作也不安心。孩子乐学了,父母才能乐业。 曾洋是巴奥米特公司第一个享受到“阳关招生”政策的高级人才,明年,这家公司的几名工程师,也将因此受益。 进城务工:跟随父母,不再留守 郑华川是市区中村路上来必堡快餐店的厨师长,在金华市区工作10多年了。他的老家在白龙桥,一直住在秋滨街道,在市区还没买过房子。 7月20日,当他在秋滨小学门口的榜单上,找到自家孩子的姓名时,心里很激动:“一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 办理了入学手续,领到了新书,当天晚上,老爸跟儿子一起给新书包书皮。报到的当天,郑华川领着儿子熟悉了新校园。“这里的学校很漂亮,我们都很满意。”郑华川说。 餐厅忙碌的时间是下午3:30之后,作为厨师长,他主要负责管理。有员工休息缺岗的时候,他上去顶替。在家里,儿子的学习也主要由他监督。 “我家孩子比较内向,在家里很会说,到了学校有点胆怯。我感觉他的心还没有真正放到学习上面。”郑华川觉得,有必要跟老师沟通一下,帮助孩子克服不足。 说起今年的阳光招生政策,他说,不仅对于我一个,所有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都享受到了实惠。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我们也能够更有信心地在这里工作。否则,孩子在老家留守,父母辛苦赚到再多的钱也没有意思。 “对于孩子,我最大的希望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性格开朗、快乐一点、健康一点,在学业上有更大的提升,当然现在不能给他太重的负担。”郑华川说。 有房无户家庭:有人买了学区房却放弃入学 叶真是丹溪小学一(2)班的学生,她的老家在孝顺,父母在市区工作,并在市区金都花园买了一套房子,已经住了12年了。因为某些原因,叶真的户口仍然在孝顺。 像叶真这样,户口在农村,而父母在市区买过房子的家庭不在少数。要是换了以前,为了让孩子在城区上学,父母不得不交一定金额的择校费,即使准备好了择校费,也未必能进心仪的学校。 在今年的“阳光招生”政策下,她顺利地进入丹溪小学。“踏进小学校门,她很兴奋。我从来没有走进丹溪小学,女儿也是第一次来。”叶先生说。 跟叶真相反,在市区某所名校,有一名家长走进校长办公室,说要退掉名额,回到罗埠小学上学。原来,这名家长是罗埠人,夫妻两人在罗埠做生意。此前,为了让孩子读名校,在市区一所名校的学区内买了一套房子。按照相关规定,孩子顺利地收到入学通知。但是,就在报到的时候,这家人却放弃这次机会,回罗埠上学了。原因是,父母都在罗埠,每天接送太麻烦。 “大均衡”时代有望到来 “阳光招生”的意图是维护社会公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金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较多,为让学区内的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开发区教育分局先后召开了几次招生会议,要求细致认真地做好招生工作。各学校分批招生,对于招生已满额的学校,报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开发区教育分局统一调配,保证他们的入学。今年,市区秋滨小学一年级新生总数265名,其中本学区学生126名。为当地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房无户家庭、外来建设者家庭提供了139个名额,满足了他们就近入学的需求。 浙师大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龚剑锋认为:“阳光招生”的另一大贡献是促进民办教育的崛起。以往,大家拼命往名校挤,这些名校无外乎办学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师资力量雄厚,而民办教育在金华凤毛麟角。 “像杭州,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只要教育质量好,学校就吃香。”龚剑锋认为,以往家长纷纷把“择校费”往名校送,这也使得名校更加有名。而现在,“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这无疑引导社会资金、家长的资金流向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优质民办教育的发展,公办名校“三分天下”的局面将被改写。在开发区就有这样的例子,像东苑小学从无到有,直至成为市区的名校。 义乌是我市外来人员子女最多的县(市、区),也是我省外来人员子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悉,新学期义乌共免费招收了7487名非学区户籍的借读生。仅“捐资助学费”一项,就为外来经商、务工等人员直接减免800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外来经商、务工等人员的经济负担。“妥善安排好外来建设者的子女上学问题,可以让他们安心在义乌工作、生活。外来建设者安心了,义乌的经济社会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义乌市教育局局长王永明表示。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