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的误导 尽管就MBA教育的应然要求而言,伦理学、社会学的知识熏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商业主义膨胀带来的社会竞争扭曲以及功利主义盛行,社会责任这一根本要求被抹杀了;结果,社会学、伦理学等课程逐渐被“驱逐”出商学院的课堂,而经济学、管理学提供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短时的、无伦理的技术分析支配了整个教育。事实上,当前MBA专业主要设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绝大多数课程也是由经济学专业的老师来开设。 一般地,目前流行的为期两年的MBA学习课程安排是:第一年主要学习核心商业学科,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第二年则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科目,最为集中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专业。结果,在整个MBA教育中充斥了马基雅弗利式的经济人诱导,堆彻着基于成本—收益的短视计算;显然,这正是MBA教育的现实导向,它不是为社会服务,而是为逐利的个人服务。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应该考虑其他社会责任问题;因此,长期接受此种学术和案例分析的MBA学员就不可避免地受经济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把市场力量视为行为的基本筹码,而不会设身处地为利益相关者着想。 例如,根据笔者与一些企业管理者的交谈,他们中有些人反对《劳动合同法》,认为是他们为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养活了工人;但是,却不能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工人的付出,他们从哪儿获得这样的高薪?如果自己处于工人的地位,自己能够满意这么低的劳动报酬、这么差的工作环境吗?结果,尽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人类基于长期经验而得出的行为道德曾经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在这种经济人学说的熏陶下,他们却抛弃了上述道德黄金律:人们已不在乎甚至默许了别人的欺骗或诈骗,同时,自己也打算欺骗或诈骗别人,从而把商业转化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一位既是商人又对商业行为进行研究的学者就写道:“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文明社会大约可以算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大多数生意人在他们的私人生活中并非对伦理学无动于衷……(但)在他们的公务生活中,他们就不再是普通公民了。他们变成了游戏玩家,因此必须受到略有不同标准的指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黄金规则却不能作为生意的指南。生意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试图用不希望别人对他的办法对待别人。”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