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学。然而,记者在内蒙古、江苏、上海等地走访发现,在农村,由于学校被撤并,一些孩子上学要赶几十公里路程;在城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也是不辞劳苦、长途跋涉。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重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要求村校撤并听取家长意见,务必保障儿童就近入学。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就近上学还有不少困难,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方便孩子就学,成为家长们的期盼。 整合教育资源“撒点并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撤点并校”。十几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万多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超过30万所。 记者在内蒙古走访发现,有的小学成了工厂,还有的被开发成酒店。在内蒙古西部某县城的一所中学,崭新的教学楼空荡荡的,小操场成了集市,不远处“情人专场”的帐篷外,宣传图画上的女模穿着暴露。 国家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记者在内蒙古采访发现,一些学校撤并后,有的新学校在50多公里外,交通成本急剧增加。如果家长跟着陪读,各项开支大大抵消原有的优惠政策,教育开支再次成为不少农村家长的头等负担。除了增加费用,远距离上学还增加了安全风险。 师资不均无奈舍近求远 新学期开学了,南京家长秦泰荣开始为每天两小时接送儿子上学、放学而发愁。秦先生告诉记者,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原本想上家门口的一所名牌小学,无奈几番努力都没能报上名。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择校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名牌小学。“以后每天要来回折腾两个多小时,都是择校闹的!” 记者调查发现,在南京、上海等城市,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催生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不惜让孩子长途跋涉,一些热点民办学校成为使用校车的“大户”。 江苏退休教师陈建中说,近年来,各地通过教师流动、招生改革等方式促进教育均衡,有一定效果。但和社会期待相比,还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上学“舍近求远”现象突出反映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学校布局的均衡性和科学性,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 “自古以来,我国儿童皆就近认字读书,当就近上学不能满足需求时才外出游学,过去草原上的马背小学,不是照样可以教育孩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苏浩认为,就近上学本不难,问题出在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偏差。 苏浩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小学校说撤就撤,导致一些家门口的学校弃置或改做他用。 “教育要按规律办,不符合实际的作法要纠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很多被撤掉的农村小学,基本条件具备、当地群体需要,荒废和滥用是极大的浪费。当前,有必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进行重新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今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