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 (张卉李一凡傅双琪)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王小妍从中国传媒大学( 招生办)新生绿色通道领了一套被褥、一张100元的超市购物卡、300元现金和一部价值千元左右的手机。她从家里带来的只有一个装简单衣物的小箱子。 她身后还有几十位拿着贫困证明的同学等待领取同样的物品。 绿色通道不远处的宿舍区大门外,道路已被送新生上学的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与王小妍几乎同时到校的大一新生朱玲前前后后从送她的奔驰车里拎出了12件行李,雇了3个搬运工搬到宿舍。 在被称为“象牙塔”的校园里,中国日渐明显的收入和阶层差异正清晰显现。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基尼系数已由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09年的0.47,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0.4。 1988年上大学的关女士说,她的同学多来自工薪阶层,偶尔有父母做生意或者当官的,大家的经济状况也差别不大。 根据《大学生》杂志社去年对17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多数学生每月花销达到800到1200元。而且消费正呈现两极化趋势,多者月消费八千上万,少者每月两三百已经超支。 “同学间有差距很正常,整个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的,关键是要量力而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陈志健说。 陈志健提到,他在上海上学的好朋友今年花费巨资买车,在五星级酒店招待他,还请他吃了昂贵的法式自助餐,“这一顿饭能吃掉一个贫困学生1到2个月的生活费”。 不过,如此极端的消费群体在大学还不多见。“富二代”开豪车炫富,贫困生因生活压力厌世都是一些极端案例。 在记者的走访调查中,8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都能感受到同学间的家庭背景差异,但是这些差距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清华大学(招生办)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博士认为,大学生之间经济状况差别明显一方面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经济独立性不如国外大学生,因此他们在校园里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就与家庭状况更为直接相关。 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学生方丽告诉记者,她同宿舍同学8个人,家庭背景差距很大,但大家在相处时都能互相理解和关照,因此比较融洽。 “我们宿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大家一起过生日。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生日会请其他同学吃大餐,而稍微差一点的就自己去学校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做火锅给大家吃,不论哪种大家都很理解,也玩得很开心。”她说。 正在北京读大三的贫困生齐静认为,家庭富裕的同学有更好的朋友圈子和更高的生活条件,但她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经济和心理上更独立。 “大多数同学是靠自己的实力考进大学的,仍然相信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能实现理想,对社会公平抱有希望,因此能比较平静地对待这一现象。”郑路说。 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各高校都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帮助和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处资助办孙文龙老师说,目前学校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主的资助体系,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捐赠和学校内部开展的助学助困活动也能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现在高校里应该不存在因缴不了学费而退学的学生。这些措施对缩小校园贫富差距起到了关键作用,效果也是明显的。” 2007年以来,中国陆续建立了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7至2011年,全国受资助学生累计达3.4亿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3526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累计支出占69%,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资助资金占31%。 当然,除了物质帮助,学校还应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尊重劳动、自立自强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素质高的学生,即使经济条件不好,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家庭富裕的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会太张扬。”郑路说。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