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吊瓶班”的孩子惹了谁?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8-31 22:23
分享到:

  林彦虎

  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因高考()前全班集体在教室边打吊瓶补充能量边复习的场景而爆红网络,一度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眼下,高考早已结束,各高校也即将开学,曾经的“吊瓶班”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人们渐忘。而然,近日有记者再次探访孝感一中,指出该校“吊瓶班”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

  曾经“最牛”的“吊瓶班”最终结果却大失网民所望,于是乎网上再一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冷嘲热讽。也难怪网民再次抓住笑柄,想当初“吊瓶班”那般阵势给人一种“不上重点死不休”的感觉,而现实的反差却不乏“凄凉”。

  回过头想想,现实上演的“吊瓶班”并非只有这一个。依旧拿今年高考来说,有因为担心蛙叫声影响孩子复习毒死整池青蛙的;有母亲车祸后含泪进考场的;有父亲去世两个月,母亲为高考隐瞒孩子的;孩子高考结束后才知道母亲十多天前就已去世了......

  现实上演的这一幕幕同质不同形的案列让人心痛之余,更多的是心寒:面对这一幕幕残忍的现实,不少民众看待问题的视觉偏离理智,缺乏深度,一味坚持于问题的表面现象,以至于调侃、讥笑“吊瓶班”的“疯狂”;指责“母亲车祸后含泪进考场”的考生;鄙视为高考隐瞒孩子真相的人们......在他们眼中,这些孩子“做错了选择题”、“不该将高考看得过重”。

  苛责的调侃、批评中,暴露出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执思维。其实,孩子们如此“疯狂”也并非自觉自愿,而是高考这座大山压着他们。试想,正坐在电脑前调侃讥笑甚至挑刺责骂的你,在那种发疯般的竞争氛围中能不受感染?孩子们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在这种高分淘汰制的选拔机制下,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发展平台、老师和学校为了自己有个更高的评价与认可,只能使劲把孩子推上高考“独木桥”。也正是唯分数的选拔机制下,造就了他们在考前发疯般的突击冲刺,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相信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吊瓶复习”这一幕,也没有人情愿视亲人生命重于高考,但面临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只为高考一战时,谁又能彻底甘心放弃呢?血泊中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放弃高考陪伴自己吗?逝去的亲人希望孩子放弃高考为自己披麻戴孝吗?

  没有人更胜于自己的父母、亲人更关心自己,也没有人更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亲人的心声。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已经很沉痛了,他们需要理解和抚慰。因此,面对诸多同质不同形的高考“吊瓶班”,我们不应停留于表层而调侃讥讽别人,更不应站在道德至高点上,将他人淹没在道德口水中。需要理智淡定,需要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深层挖掘与有效解决之中:那怕是一句真诚的祝福、温暖的关怀,仰或是理智思考后的理解,都能为已受心灵一丝欣慰。

(中国吉林网)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