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评判“吊瓶班”不应幸灾乐祸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8-31 22:23
分享到:

  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高考()前在教室集体挂吊瓶补充氨基酸,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高考成绩公布后,该校达到一本线者共222人,令人遗憾的是,“吊瓶班”的50多名学生无一人达到一本线。校方回应已经进行了反思。(8月29日《楚天都市报》)

  “吊瓶班”被曝光后曾经引起很大震动,几十个吊瓶在天花板上星罗棋布,学生们一边输液一边埋头书堆中,进行最后的冲刺。打氨基酸有没有让考生们精神百倍我们不得而知,但无疑给舆论打了一针兴奋剂,有人同情学子,有人不满校方,有人批评应试教育,很是喧闹。如今高考录取完成,氨基酸带给公众的“后劲”发作了,当得知全班在一本线上全军覆没时,舆论再一次沸腾了。这一次的主流情绪很快从同情、不满变成了冷嘲热讽,戏谑揶揄。

  “吊瓶班”的成绩惨淡确实是发人深省的,打一瓶氨基酸仅相当于吃了两个鸡蛋,学生们的“进补”有些盲目,但恰好说明了在高考重压之下的“慌不择路”。说“吊瓶班”是“史上最牛”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奋不顾身”。作为普通班,他们没有享受优等师资的资格,想要取得好成绩,只能“不走寻常路”。打吊针就是像阿Q一样,给自己的精神打一剂强心针。根据这样的生源基础和师资配备,他们的成绩并不离谱。更何况很多学校在不同地区所属的招生批次是不同的,二本和一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些嘲笑打吊瓶没有技术含量的人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管是打吊瓶还是吃补药都是高考的畸形副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面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面对社会唯分数论的功利氛围,出现“吊瓶班”的极端现象实属无奈而为之。

  校方一再表示会“反思”,言语中闪烁着“抬不起头”的悲凉情绪,不知道那些曾被舆论消遣过的考生们如今的情绪如何?希望他们能够摆脱考前考后这两盆兜头凉水带来的阴影,自信地面对大学生活。但是如果教育体制没有完善、考试制度没有改善,我们就可以预见“吊瓶班”改头换面之后还会再出现。

  稿源:荆楚网

(荆楚网)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