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表示不急于盈利的新浪,欲加速商业化进程。今年6月,新浪会员制度悄然上线,至此免费了近3年的新浪开始向用户收费。此举被认为是继今年4月,新浪公布广告平台之后,加速商业化的一次试水。同时标志着新浪开始向用户和广告主实行“双向收费”。 拥有3亿多用户的新浪是中国最受欢迎的SNS平台。开通3年多来,用户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截至6月底,注册用户数达到3.68亿,日活跃用户达到10%。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座金矿,新浪却因始终没有足够强大的开采能力,而不得不面对资金捉襟见肘的尴尬。成立至今,新浪没有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每年度亏损金额达数亿美元。据统计,2011年,新浪已经为砸下1.1亿-1.2亿美金。而2012年,新浪为还将投入1.6亿美金资金。在资金流逐步趋紧的压力下,新浪势必要加快商业化进程。 然而,面向用户的收费模式是否真能解新浪资金之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金立印副教授认为,商业化是新浪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用户收费模式并不会给网站带来积极效益。国内SNS(社交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盈利,目前仍处在积累客户阶段,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没有资金保障无法支持网站运营,商业化是大势所趋。作为SNS(社交网站)的一种,有开放性、免费性的特点,向用户收费违背了网站的本质。作为网站最有价值的资源,用户基础一旦被破坏,将导致其无法向广告商收费,从而影响其广告收入。 在金立印看来,基于庞大的用户群,新浪并不缺乏有效的盈利途径,但商业化不能忽视两个原则:不能从用户身上赚钱,而要向企业收费;不能过商业化,否则会破坏网站本身的性质。他认为,在品牌企业的服务内容上,新浪可以挖掘更多赢利点。 根据新浪与CIC最新发布的《2012企业白皮书》显示,截至5月末,已有超过13万家企业开通新浪。预计今年年底,企业用户数量有望突破100万家,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进行更广泛的社会化营销的助手。面对可观的企业用户群,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成为商业化探索的重要方向。在操作方式上,金立印建议,一是为企业官方在产品预售、客户服务、营销服务等环节提供定制化服务。二是通过定位用户的个性标签,帮助企业主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并识别用户的需求,推送有针对性的广告。三是后台开放对品牌的讨论,使企业不仅能看到用户对品牌的评价,也能看到用户之间的关系,找到各品牌在消费者世界中的联系,识别竞争对手。 金立印指出,除现有的广告主外,品牌咨询公司、应用使用者都是潜在的收费对象。在新浪的应用模块中,微活动是其中的热门线上推广平台,能够实现企业常规营销需求。企业通过平台发起有奖转发活动,吸引用户参与以宣传品牌。新浪可根据转发数量计费。此外,在法律框架下,新浪庞大的用户数据库也可以打包出售给品牌咨询公司来赚取收入。 事实上,为推进商业化进程,新浪也做了诸多尝试,如正在建立和完善支付系统、数据挖掘系统等基础设施。今年第四季度,新浪还计划推出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自助广告系统。 作为国内商业化先驱,新浪走了一条待开辟的道路——前方是未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其商业模式可能遭遇挑战和冲击;背后则危机四伏,腾讯、搜狐等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商业化究竟路在何方?或许单凭新浪之力无法解答,但这种领军式的探索和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进步,值得我们为其鼓掌喝彩。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