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攀比心理作怪 时代不同了,社会大变样。作为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为更好地学习、生活与交往,配备一款手机,拥有一台个人电脑,未尝不可。但若不顾家庭条件,无视父母为难,一味唯“名牌”是瞻,唯“高配置”是求,就很不妥了。 都云十年寒窗苦,谁解其中父母难?想想看,我们每个人从第一次踏进校门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中,父母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各种学杂费等,又该付出多少辛劳,操尽多少心血!按说,十年寒窗结束,马上要读大学,既然已是成年人,也该体谅父母养育之苦,尽可能地让他们歇歇脚,喘口气了。可如此这般,大学开学之际,父母为难时。这不知感恩,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叫人情何以堪! 再者,没有“苹果三件套”,就会在大学丢脸?当然不可能。不可否认,“苹果”产品,确实设计卓越,性能超凡。但这又能怎样?在日常通讯、资料搜集、休闲娱乐上,对一般的大学生而言,两千元左右的一款手机,四千元左右的一台电脑,足以供学子们掌控信息。非“苹果”不买,非“高配置”不用,除了见证虚荣、攀比心理在作怪,除了对大学生活有误读,又能说明什么? 显然,从此番对父母缺少感恩,对是非美丑缺乏辨别上,足以看出虽名为大学生,实则很懵懂。而这体现在现实生活,又绝非个例。其中缘由,有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学校引导的错位,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同时,作为大学方面,也不应置身事外,而应在观念上给以纠偏,制度上加以规范。要让学生明白,“苹果”固然好,但不能“乐不思学”,“乐不思奋”。相反,乔布斯的创新、韧性与执著,牛顿在科研上的专注与痴情,更为重要,更显可贵,更值得学习、效仿与发扬。张兰军 担忧 不利于形成健康人格 诚然,上大学配置一些必要的数码产品,这倒也并无不妥,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数码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之一。但是,手机有必要非得买最新款,最昂贵的吗,电脑有必要非得高配置的吗?配备手机、电脑是生活需要,是为了方便联系,是为了学习需要。所以,给孩子买手机,买电脑都能理解,可是绝对没有必要去迎合孩子攀比的心理,高端消费不是学生群体的范畴。动辄要新款,要高配,这些高端数码产品的消费,已经不是单单的生活需要,反而助长了孩子扭曲的攀比与炫富心态,继而把大学当成了炫富的舞台。家长忍辱负重去满足孩子这样的心态,不仅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生活负担,更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其实,冷静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都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我们只顾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能让孩子成绩提上去,而去满足孩子一切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让孩子觉得,要什么就得给什么,这是他们应得的。而学校呢,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起码的道德教育与品德教育早早就排除于课程之外。至于,社会物欲膨胀导致的攀比与炫富恶俗兴起,更对年轻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而这样的大学生,是家长一直渴望的吗?他们能担起社会的责任吗?大一新生非“苹果”不要是攀比与炫富心理在作怪,家长没必要去迎合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并且有必要好好给孩子上一课。另外,作为一名准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责任与义务,要主动转变心态,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程奎星 分析 价值观错位 不买“苹果三件套”,就意味着会在大学丢脸,如此逻辑让人咋舌不已。大学生的尊严,难道只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脱掉物质的外壳,真的就一文不值?这种逻辑的背后,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严重错位,即过度的虚荣心和尊严感,认为不大手大脚就无法与别人相提并论。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不少大学生的消费观令人担忧。 他们花父母血汗钱撑“面子”请吃请喝,住高档套房,这样“风光”使他们认为自己很有尊严。这样的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的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美化自己的形象,并使之高大,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一些家庭富有的大学生,更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就购买“苹果三件套”而言,其攀比作用远大于实际需求,因为,若是学习和生活需要,正如销售员所说“50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2000元左右的手机绝对够了”,但在消费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当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失去一致性就意味着丢面子。 错位的价值观,不仅造成了盲目消费,还导致了物品的闲置和不必要浪费,滋长了虚荣心,塑造了重物质消费的人生观,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更给那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巨大的困扰,进而可能割裂亲情之间本有的温暖。就此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亟须得到正视,必须矫正这种错位的价值观。 而这,则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首先,学校、教育部门、家长、媒体等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节约的大环境,更好地培育学生节俭的生活作风;其次,引导大学生造血性消费,让他们学会在经济上自立,使他们更懂得“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真谛;再次,通过教育来塑造大学生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禹海君 建议 应量力而行 新生入学向家长要高配置的“装备”,这种行为值得商榷。 首先,添置“装备”应量力而行,切忌攀比成风。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离家求学,改善一下“装备”,本无可厚非,但应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量力而行,切忌攀比心理,认为自己用的“产品”不够“潮”,不上档次,在同学们面前没有面子,就大错而特错了! 想想看还有多少同龄人,因为家庭的原因,上不起学,或者靠借贷求学,还有的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承担着过重的负担。那些动不动对家长“耍大牌”“要名牌”的同学是否有些过分了呢? 其次,大学阶段,应以学业为重,切忌“高消费”。作为学生,你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切消费全部来自家长。因此,若以上学为由,对家长提过分的要求,是欠妥当的。想想我们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十几年,已经付出了巨大心血,且不要再在大学这个“关口”上“难为”他们了。 再说了,许多大学生,高配置的“装备”并不完全是用于学习,有的而是用于玩网络游戏,聊天等等,并不是学习生活必需品。 总之,在大学开学之际,笔者呼吁那些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添置“装备”不应过分追逐高精尖产品,应重在实用,且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量力而行,切忌攀比成风!孟祥海 三言两语 这样的气哭母亲言行,肯定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孩子提出这种不着边际的要求,可能是“两耳只闻分数线,一直未知赚钱难”;另有一些“逼买装备者”,大概是习惯了家人的省吃俭用、有求必应,渐而渐之根本不懂得开口索取之前的体恤父母了。 司马童 “苹果三件套”不仅仅是一种提供信息服务的科技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可以区分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身份象征。不管家长是否愿意,也不顾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为了获取这一身份符号,孩子们趋之若鹜地要求家长“买单”,实在是教育的失败。 杨朝清 “苹果三件套”让家长“伤不起”,这只不过是社会一些现象的缩影,畸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这个社会“伤不起”。 陈强 孩子要学会独立,既要自强节制,少些物质生活上的攀比,同时,作家长的,有时也该狠狠心,请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要求说“不”,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挫折,有些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 王玉初 不顾家庭经济情况而执意购买“苹果三件套”,甚至不顾母亲的哭声,这样的大学生才实在是丢脸。 前溪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面对女大学生的一句不知轻重的话,已透露出教育问题弊端的信号,我们该好好思考如何找回“脸面”的问题了。 徐大发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