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8日电 (记者 姜伟超 白丽萍)2010年8月,突如其来的一场泥石流摧毁了舟曲这座美丽小城,也摧毁了舟曲孩子本应拥有的快乐暑假。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两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藏乡小城,探访前来舟曲奉献的孩子和舟曲曾经受灾的孩子,了解到了他们因舟曲而变得有所不同的“暑假生活”。 我们的暑假在舟曲 今年19岁的北京科技大学大二学生范晓玉在舟曲做志愿者已经半个多月了。经过半个月的暑假生活,她已从最初很想家到如今越来越喜欢这里。 来参与暑期志愿者活动的孩子都和范晓玉一样,来自不同大学。在记者面前,他们总是有着灿烂的笑容,看不到一丝疲惫。 从7月底来到舟曲开始,陪灾区的孩子看奥运比赛、集体逛超市、集体做游戏……他们和舟曲受灾的孩子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特殊的暑期。 记者见到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周晓萌时,她正在操场上画龟兔在阳光下赛跑的图画,身边围满了孩子。周晓萌说,这些孩子家中大多都遭了难,刚和孩子们接触,他们不爱与人交流,经常哭。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经过将近一个暑假的调节,孩子们已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而且变得越来越活泼。 周晓萌说:“感觉我们青春的激情,在舟曲灾区得到释放,同时,我们的知识找到了用武之地。无论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创立寻亲网站,还是开展心理救助,我们都愿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向灾区伸出援手。” 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学生办公室主任郑浩带着学生来到舟曲已经有半个多月了,他告诉记者,参加舟曲灾后重建志愿者活动,不仅仅充实了大学生个人经历,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职业素养,还使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到更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更懂得了爱,懂得了奉献。 暑假了,做重建家园的志愿者! 张继平现在每天的工作是给建筑工地的板房冲水。“一天要冲4次水。这样可以避免援建者干活中暑。”21岁的张继平是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学生,7月15日学校一放假,他和同学一起立即赶回舟曲,帮家乡恢复重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家的房屋在泥石流当中被冲毁了,灾后援建者不辞劳苦地为家乡恢复重建,现在我们舟曲人又有了自己的新家,所以我也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张继平说。 回到舟曲后,张继平每天去灾后重建城乡居民安置房工地上,给工地板房的屋顶、地面冲水降温。身材矮小、黑瘦的张继平说话时有些腼腆,但近视镜片后的眼神里充满阳光。 18岁的赵悦是城关镇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7日上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同学一起,为一个即将交付使用的安置房小区铺草皮。她捧着沉甸甸的整块草皮的双手没戴手套,黑糊糊的泥土粘满白皙的掌心。 “以前因为功课多,家里的事很少做。”这个“90后”独生女告诉记者,这些天她每天到城乡居民安置房,帮助贴门牌、铺草皮、打扫卫生,给搬迁进来的灾民分发钥匙、引路。 “我们每天都在深深地感动中复习备考。现在,高考(微博)结束了,是我们将感动化为行动的时候了。”志愿者沈倩诉说了她的心路历程。 灾难发生后,舟曲中学919名同学当年秋季全部转移到异地复课。其间,衣食住行以及医疗等开销,全由政府解决。沈倩说:“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人民的无私援助。我们应该知恩图报,何况,我们已经成人,尽管我们的双肩还很稚嫩,但重建家园的重任我们理应担当起一份。” 舟曲教育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今年暑假,青年志愿者队伍滚雪球一样每天都在壮大。投身重建家园的洪流、做力所能及的事,已成为学生们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走进社区、走进工地,帮助做灾民信息输录、档案整理、物资分发、辅导小学生功课等工作。 (姜伟超 白丽萍)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