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一生的追求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 今年3月2日,北京,“海洋二号”卫星在轨交付使用。对卫星在轨工程遥测数据的判读和分析表明,我国首次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承担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心的马晶、谭立英教授领衔的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马晶担任“海洋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负责星地激光通信试验系统;谭立英任该系统总指挥。 从1991年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到如今的世界首次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链路试验的圆满成功,哈工大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用20年的坚守与执著、攻坚与奉献,实现了星地激光通信瞄准、捕获、跟踪等核心技术的综合运用。 “瞄得准”年轻教师的挑战 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到底有多难?打个比方,移动的针尖要对准移动的麦芒,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星地激光通信比这个还要难上百倍。 可是,如果说这项尖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仅仅起因于一篇硕士论文,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1991年秋天,哈工大物理系的一名年轻教师,为准备硕士论文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在北京图书馆,一篇关于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外国文献进入她的视野。通读了全篇论文,她被深深地吸引了卫星激光通信是一个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中国未来也一定需要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这就是我要研究的方向!”凭着科学的直觉和敏感性,她隐隐地感觉到,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也许会成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她,就是谭立英。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关键技术有哪些?突破口在哪里?带着兴奋的心情和一系列未知难题,谭立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马晶。 马晶毕业于哈工大物理系,曾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欧洲核子中心做访问学者。因为他的科研工作能力十分突出,在国外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他觉得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中国,于是放弃了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哈工大,成为物理系的一名讲师。 在认真分析了谭立英带回来的有限资料后,马晶沉默了。国外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严格的封锁,而在中国,卫星微波通信尚不十分成熟,更不用说更超前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了。 “咱们一起来做吧。”从此,他们一起走上了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道路,一条在中国还没有人走过而且充满荆棘和险阻的道路,一条必须有人去探索的路。 研究起步时,没有实验室,他们就从学校争取到了一间地下室;缺乏仪器,他们就从系里要来淘汰的设备,自己动手修理好;经费不足,他俩就拿出自家省吃俭用攒下的“私房钱”…… 这一年,马晶35岁,谭立英34岁。 “捕得快”小论文演绎大文章 20年很长,但是在很多专家眼中,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研究,再到空间试验,仅用20年的时间已经很快了。 1991年到1995年,无数次的论证和试验,他们终于完成了卫星激光通信的概念研究和单元技术研究,并初步掌握了关键技术。1995年,谭立英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但是,这项研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毕业论文的意义,作为马晶和谭立英心仪的毕生事业,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还要继续做下去。 1995年秋天,谭立英主动出击,去当时的航天部争取支持。 航天部的有关负责同志得知她的情况后,建议她去拜访航天五院的姜昌老先生。姜昌老先生又把她引荐给陈芳允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阅读了谭立英的毕业论文、了解了他们所做的工作之后,陈芳允激动地说:“你们做得非常好!国家需要激光通信,也一定会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马晶和谭立英逐渐组建起科研团队。他们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课题组的新人,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青年骨干,将一个研究方向变成了整个团队的事业追求。历经20年,团队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成为由百余名师生组成的3个层次的科研梯队。 第二梯队的于思源教授在1996年刚刚读硕士时,还不知道卫星激光通信为何物,如今已经成长为星地激光链路试验现场总指挥;现场副总指挥韩琦琦副教授,从1998年选择马晶当导师指导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开始,一直从事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第三梯队中的俞建杰、宋义伟、王强、付森、姜义君、杨清波、柳青峰、吴世臣、杨中华等年轻人也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这个研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把卫星激光通信事业当成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天天“绑”在一起工作。为了按时完成进度,他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过,平时根本没有周末,逢年过节也难得休息。 “我们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就连结婚也得看科研和工程的进度。如果时间有冲突,婚期就得为工作让路。我们这些‘新郎官’往往都是第一天回家,第二天结婚,第三天就回来。”韩琦琦说。 白天,马晶和谭立英在实验室忙了一整天,晚上回家后还经常要查阅资料、审阅学生论文,有时为了赶研究报告的进度,两人只能轮流休息。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不足,导致谭立英身体严重透支,有时走路都能摔倒。 在马晶和谭立英的影响下,课题组里的每个年轻人都充满了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调整一个光学元件的位置,好多人经常围着光学平台,弯着腰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当他们把精细的角度调整到位时,才发现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在测试攻关阶段,大家常常夜以继日地一调就是几个月。“样机对震动和温度都非常敏感,因此我们一般选择在后半夜调试。那时,我们经常整夜睡在实验室,几个人轮流调试。”于思源说。 在项目研制过程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正是在这种执著精神的支撑下,2000年,卫星激光通信研究团队的基础研究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们承担的相关预研项目在北京通过了鉴定。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其技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功没有让这个团队停下脚步,反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工程化的研究领域迈进。 更高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星激光通信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要进行工程化研究,更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紧紧依靠哈工大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学科优势,发挥多学科协作攻关的传统,形成了以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为引导,包括光电子、精密机械、控制和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组成的联合创新团队。 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卫星激光通信研究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研发完成了星地激光链路的星上光通信终端样机、卫星激光通信地面动态演示验证测试系统、集成化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高精度测试校准仪……2005年11月,民用航天工程预研项目在验收时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向工程化空间试验阶段进军。 2007年1月,“海洋二号”卫星工程项目获得原国防科工委的立项批复,并确定在“海洋二号”卫星上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于是,卫星激光通信研究团队开始星地激光链路试验的工作。 又一个5年,他们建立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按期交付了星地激光链路的星上光终端正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进行了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通信试验……科研团队在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系统的卫星光通信理论专著,建立了先进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理论体系,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还获得了多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 2011年11月24日,世界上首次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通信链路新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卫星高速实时激光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我国的星地激光链路终端因此直接跨入国际先进终端行列,在卫星激光通信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下一代高速卫星激光通信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马晶55岁,谭立英54岁。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