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璐女举夺冠。今天凌晨,在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周璐璐在抓举落后5公斤的情况下,挺举成功举起187公斤,以333公斤的总成绩夺取该项目金牌,同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在伦敦奥运会举重女子75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周璐璐以333公斤的总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军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29枚金牌。俄罗斯的卡什利娜获得银牌,总成绩是332公斤。亚美尼亚的胡尔舒扬获得铜牌,她的总成绩是294公斤。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丁美媛和唐功红分别获得该级别的冠军。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没有派选手参加该级别角逐。此番代表中国出战伦敦奥运会的是24岁的名将周璐璐,在去年世锦赛上她获得了金牌,目前她还保持着328公斤的总成绩世界纪录。 周璐璐出身普通农村家庭,父亲曾患重病 众所周知,周璐璐出身农村家庭。YMG记者曾于7月28日下午和7月30日上午两次赶到烟台市牟平区区大窑镇西吕格庄村,目的是拜访周璐璐的父母,了解她的成长环境。 记者了解得知,与现在的很多孩子相比,周璐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实在有些艰苦。她不但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多玩具、零食和营养品,也没能够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早期教育或者特长教育。更为甚者,她的父亲周维俭甚至得过皮肌炎,当时由于肌肉萎缩,他坐下就站不起来,连洗脸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有生命危险,症状相当严重。 当时,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了很多钱,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为雪上加霜。直到目前,虽然周璐璐父亲保住了性命,可是仍然不能干体力劳动。记者赶到的时候,他的父母正在自家苹果地里忙碌。他们家有8亩果园,其中5亩苹果,3亩樱桃,这些活基本靠母亲李华干,或者是花钱雇人,父亲周维俭是干不了多少农活的。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男劳力重病,可想而知,周璐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何其艰辛。 周璐璐女举夺冠:遗传了父亲的力气,磨练了自己的性格 周璐璐走到今天,最大的内因需要两点,第一个是力量好,第二个是能吃苦。周璐璐的家庭把这两点全部赐予了她。 尽管周维俭后来病了,可是他天生力量好。周维俭是个左撇子,左手力量比右手大很多,以前没生病的时候,即便他用右手和别人掰手腕,也鲜有对手;他用左手和别人较量,附近十里八乡“从来没碰见过对手”。周维俭说,女儿力量特别好,“这一点是天生的,她遗传了我这点。”周璐璐的启蒙教练,烟台市牟平区区体校举重教练杜师也表示,2001年的时候,只有13岁的周璐璐已经可以拉起130公斤的杠铃!这也正是她被烟台市体校选中的一大原因。 练举重有多苦?记者深入烟台市体校举重队,采访了一个名叫潘志浩的队员,这位18岁的小伙子说,日常训练中,小重量做热身不算,从90公斤开始算,他们每天都要抓举挺举练10次,而且隔一天就上一个大力量,“每天都会累得走路都没了力气,回到宿舍,一躺下就起不来床。” 如果按平均一次举100公斤算,每天20次,一天就是2000公斤。周璐璐从1999年10月练到现在,总共13年,粗略估计,她在训练中至少应该已经举起了94900公斤的杠铃!有人可能说,他们是不是会放假?实际上,举重运动员为了保持肌肉状态,是全年不能放假的!更何况,以周璐璐的运动成绩,训练中每次举起的重量绝对不止100公斤。 举重就是这么残酷,这个项目需要运动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然而,周璐璐的家庭正好让她具备了这样的性格。 周璐璐女举夺冠:机会格外垂青,还有师姐带路 即便周璐璐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如果命运不垂青,她也难以被发现。然而,命运总是格外垂青周璐璐。 1999年10月,烟台市牟平区区大窑镇举行全镇中小学生运动会,当时上小学4年级的周璐璐报名参赛了,但她的项目是铅球,成绩也不好,只获得了第四名。然而,正是这次运动会,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次运动会上,烟台市牟平区区体校举重教练杜师去选材。“我当时队里就缺个大级别的女运动员,我一眼就看重了周璐璐。”杜师说。如果没有这次发现,恐怕没有现在的周璐璐。 命运的另外一个垂青就是,唐功红的退役为她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作为同一个级别的女举选手,唐功红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由于身体等原因就没再坚持特别系统的训练。2009年全运会上,唐功红试图复出,但最终没能成功。作为该级别山东省最好的替补队员,周璐璐被顺理成章地当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并在全运会上勇夺亚军,这也是她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开始。 从全运会之后,周璐璐成绩一路飞涨,更是在2011年11月13日这一天,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勇破世界纪录,也为自己的这次奥运会之旅奠定了最为坚实的砝码。 周璐璐就是这样一个从磨难中走出来的幸运儿,她用自己的付出改变了她的命运。现在,请叫她奥运会冠军!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