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送达学校的那一天,西流溪小学五年级的方毅正在操场上打球。看到载着书的小货车开进学校,他立马放下篮球,帮忙搬起书来。如今,这个喜欢运动的小男孩常常捧着书,选择图书馆里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他说,那是他“过得最快的时光”。 在这些书本的字里行间,方毅看到了很多之前从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从学校回来,兴奋地拽住妈妈:“你知道鲁迅是谁吗?” 在当地魔芋厂上班的妈妈被问得一头雾水:“是鲁班的师傅吗?” “不是!”方毅有点骄傲地说着,“他是个作家,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 这个农村孩子甚至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他想去埃及金字塔探险,试试他从书里看到的法老“诅咒”到底灵不灵验。尽管在现实生活里,他唯一去过的城市,是80公里外的宜昌。 当地一位语文老师说,阅读改变了学校的文化生态,“低成本的方式同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成才。” 阅读是乡村小学实现弯道超越的最好办法 两万多本课外书被送进学校之后,顾蒸蒸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一次,她到五峰县一所村小调研。当她站上讲台,向小学生询问“读课外书对你们有什么帮助”时,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写作文——” “读书就是为了写作文吗?”她问。教室里一片沉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调研中发现,这些生活在农村,由爷爷奶奶“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外获得课外阅读指导。 “那些东西自己有时候都不太懂……”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 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则是要求写读后感,或者摘抄好词好句。尽管他们早就注意到,“只要让孩子写读后感,他们就会反感阅读”。 为了让这些课外书真的用起来,而不是锁在图书馆的书柜里当摆设,顾蒸蒸觉得,首先需要上一堂阅读课的,不是五峰县7000多名小学生,而是这里的小学老师。她请来的培训专家,是“快乐阅读”项目组专家团队成员、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林。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研室的编辑,曾参与语文教材的编写。 这场带点儿“摧毁”性效果的教育实验也是援助内容的一部分。 两天的培训中,王林给这些语文老师熟练地算了笔账: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六年应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如果把配下来的30本书读完,大概就有300万字,比课程标准规定的还翻了一番。 “不要和城市小学比塑胶跑道和多媒体教室,阅读是乡村小学实现弯道超越的最好办法。”他站在讲台上一挥手,鼓励这些老师。 为了活跃气氛,王林还让一位男老师走到讲台前,大胆地说出反对意见。对方也没有客气:这样的课很好,可是很难实现,因为考试里不会有这些内容。 王林没有回应这位老师的抱怨,他只是希望这些老师回到自己的教室后,也不要排斥孩子们的不同答案。 “我们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回答一定是‘喜欢’。这样的异口同声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他说。 最后,他让在座的老师为《安徒生童话》设计一堂阅读课,他在投影仪上给出一个供参考的开放式问题:“如果王子亲吻白雪公主时,王子打了一个喷嚏……”看到这里,坐在下面还有些拘谨的老师忍不住乐了。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