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位大一新生都经历过百团大战的盛况空前,感受到演讲与口才、无限排协等社团的规模之大,却也对许多社团的名字闻所未闻。与大型社团相比,这些社团并未被大部分学生熟悉和关注,但他们却自成一道风景。有一群社团人在这里挥洒他们的汗水,践行他们的梦想,坚守着属于他们的别样天地。 被忽略的好风景 凝心社、余音社、舆图社、古琴协会……在复旦大学庞大的社团名录中,这些名字也许并不十分显眼。但略作了解后发现,这些社团举行的活动也堪称精彩纷呈。 凝心社是一个手语社团。社团每周举行一次手语课程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优秀聋人系列访谈、与聋校联谊等活动。去年世博会前,凝心社社员为世博志愿者开展手语培训,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与聋校孩子的联谊也使社员收获很多。“很多聋人很厉害,跳舞、画画、设计都很在行。。”凝心社社长韦薇介绍道。 对喜爱戏曲的学生来说,余音社是个广阔的舞台。社团以“传承戏曲经典,弘扬戏曲文化”为宗旨,除每周一次的京剧和越剧教学外,社团还会不定期地组织戏曲观摩活动。余音社每学期会举行一到两次戏曲演出,给戏曲爱好者们提供粉末登场的机会。据社长肖哲浩介绍,每学期都有二十余名学生可以登上舞台,大秀技艺。 古琴社是一个以琴学研究为主的文艺兼学术性质的社团。活动包括古琴教学、琴学讲座、古琴沙龙等。针对大多数社员零基础的情况,古琴社对不同基础的社员进行不同的授课。有意思的是,古琴社还有一个进阶考试,以帮助社员了解加入社团后的学琴历程。 有许多这样的社团,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参与者不多,但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自是乐在其中。 摆在眼前的问题 由于知名度不够,一些小众社团在运营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某位不愿透露社团名的前任社长说,4年前成立的社团已逐渐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当问及原因时,这位前社长透露说,社团成立之初,由于成立者和核心成员的支撑,社团办得还不错。但他们退社之后,由于人文类社团本身不大容易吸引学生,加上宣传不力和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位前社长坦言,平时很难要求社团成员花时间进行课外钻研,体悟不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很难有兴趣继续下去。 除了社团本身的原因,一些社团受关注度不够也折射了某些深层次的问题。韦薇说:“关爱聋人仅靠小部分学生的努力当然是不够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此项事业中。”肖哲浩在谈及此问题时也稍显无奈:“由于很多学生对戏曲艺术没有较深入的了解,导致社团招新时,一些学生在得知余音社是戏曲类社团后就立刻表示‘对戏曲类社团不感兴趣’”。 对此问题,古琴协会会长罗晋看得比较淡然:“其实,像我们这类社团,有兴趣的学生来报名,我们就会尽力帮助他们。对于没兴趣的学生,也没必要拉拢他们进社。古琴社的愿望就是每年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对古琴感兴趣,愿意花时间感受古琴带来的快乐,拥有归属感,这就足够了。” 淡定的守候 尽管面临很多问题,这些社团人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当被问及是什么使他们仍然有激情做社团工作时,几乎所有的社长都谈到了“兴趣”。韦薇的第一反应是“喜欢”。她说:“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喜欢,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发自心底的快乐。”她还提到:“很多时候,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不能说是以一种助残的心态,而是真正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成长。” 社长们的言谈中流露出很强的责任感。如肖哲浩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复旦这样一所学府,应该能够包容下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作为复旦人,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许多小众社团也在积极探索,努力扩大社团影响力。如借助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扩大宣传力度;与其他学校进行社团联谊,以求发展壮大等。一些社团的活动逐步规模化,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一个社团,一个梦想,一片天地。在这片别样的天地里,一群社团人孤独却坚持着,忧愁并快乐着。衷心希望能在这里看到更多关注的眼睛,更多活跃的身影。更多人参与其中,用激情与汗水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