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盘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财政上。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就在全国范围内打破地域限制,重新分配了教育资源。1990年代以来的高校合并,也是行政主导下的资源整合。不管这种“拉郎配”的初衷与效率如何,从公正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分布仍然非常不均。比如,39所“985”高校中,北京8所,山西、河南、河北等13省区则为零。试问,各级公立高校本地化取向如此严重,在那些没有好学校的省市,如何让考生站在公平的起点上去改变命运?高考作为保持社会横向与纵向流通渠道的功能将如何实现? 从现实出发,要想既能选拔天赋优异的学生,又保证高等教育在一国内的基本公平,就需要有统一的录取标准。不管这个标准是高考分数,是德智体美全面衡量,还是教授面试团对笔试过关考生的潜力评估。 录取标准的统一,与高校自主招生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取向并无矛盾。北大清华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特殊的录取标准,但标准不能一省一个。这种标准的统一所直接针对的,就是在录取环节对高校所在地考生的过度偏袒。 有人担心,那地方财政岂非要丧失投资本地高校的积极性?未必。让本地多几所实力雄厚的名校,可以吸引全国优秀考生就读与就业,对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大量正面效应,本地纳税人亦将获益。地方政府何乐而不为?将低于全国统一水准的考生留住,对本地的长远发展反倒未必有益。更何况,名校不是钱堆出来的,政府完全可以将高等教育还给教育家,通过改革过度行政化的教育体制来实现。用财政直接换招生名额,不能说是有远见的政府。 除了良好的办校环境,保障本地纳税人利益还有很多别的办法。比如,将更多财力前移,用省级财政保证义务教育的优质化与均等化,实行城乡师资交流,调整学校布局等,以此来增加本地考生在名校录取中的竞争力。同样的思路,中央政府要保障各少数民族考生、农村与边远地区考生的录取机会,最好的办法,不是各种极易被权势扭曲且有逆向歧视之嫌的加分政策,而是着力推行义务教育的优质与均等。学生们将来不是在一省竞争,而是在一国乃至全球竞争,各种保护主义都难有出路。 一句话:地方竞争不可少,但招生公正是前提。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