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专家 校长 教师 家长共议:如何破解减负难题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6-13 14:53
分享到:

  【编者的话】

  为进一步破解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中国教育报近期推出了“热点大家谈·减负系列报道”。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部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研讨会,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建言献策。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等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

  如何理解“学习负担过重”?

  如果学习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合理确立,那么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负担过重。

  “我前段时间去一所高中,晚上十点半,教室里灯火通明,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教室已是琅琅书声。除去孩子们洗漱、吃早饭等时间,可能睡眠时间也就6个多小时。”提起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讲述了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幕。还有一些学校的激励标语,也让大家感到触目惊心: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

  减负呼声不断,但什么样的学习负担才算“过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什么是负担?负担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江苏省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校长丁正后说,“对于一个喜爱游戏的学生,让他在电脑旁坐一整天,他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对于一个不愿动笔写日记的学生,哪怕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日记,他也觉得是一种负担。”

  优生和后进生对学习负担的感觉差别显著,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也注意到了。“班级授课制下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预设是:全年级或班级学生学业水平是大致相同的,但事实上,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却有显著差异。相同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言,负担状况肯定不同。减负工作,首先应该关注那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负担。”李永生说。

  马东宝是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副校长,也是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他一直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困扰着:“当看到孩子一脸的凝重与疲惫,终日难见笑容的时候;当他们再没有了与父母的亲昵,成天无奈地坐在书桌旁的时候;当动人的音乐与假日的旅游成了他们难得奢侈享受的时候……我们知道,孩子们累了!”马东宝用一组排比句道出了一线教师对于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状况的担忧。

  怎样的学习负担才算过重?学生家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王葎认为,如果学习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合理确立,那么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负担过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对1999年以来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十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种状况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不言而喻。青少年时期因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长期睡眠不足、心理焦虑不仅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影响他们长大后的社会行为。

  不仅是睡眠不足,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大约占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费用为8754.4元,而用于课外班等各种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说,“在大城市,如果每节课外班100元,那么孩子们每年要多上58节课;在中小城市,如果每节课外班50元,那么孩子们每年要多上近120节课。课外班的增加,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个真问题,不是假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说,“学习负担是相对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是绝对的。具体地看,也许某个孩子的负担并不重,一些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实性、客观性、严重性已经被社会普遍感受到,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睡眠质量,也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公民的素质,不容回避,也无须粉饰。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学习负担过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我们要提“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而不只是“课业”负担?就是考虑到还有一些学校之外的因素,比如课外班的负担。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曾去一所小学调研。和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问孩子:“如果你给老师当老师,你最想做什么?”孩子说:“最想给老师布置作业。”罗滨很好奇,接着问:“给老师留什么作业呢?”孩子回答:“让老师抄课文。”“抄多少遍?”罗滨随口问道。“抄50亿遍。”孩子说。“这个回答,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罗滨说,“50亿遍,可见孩子多么讨厌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

  “站在学校的立场,从校长的视角看,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学习的时间过长,用于应付学科考试的时间过长,用于睡眠的时间过短;二是心理负担过重,作业过多,机械记忆的内容过多。”丁正后说。

  在李永生看来,当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性学业负担,即学生学业门数过多,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另一种是内涵性学业负担,即教学中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学生缺少直接经验的支持,难以理解。

  除了课堂内的学业负担,课外班也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为什么我们要提‘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而不只是‘课业’负担?就是考虑到还有一些学校之外的因素,比如课外班的负担。”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说。

  对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罗滨认为,首先是学习时间的延长,主要是课外学习时间延长,这导致了学生课内主动学习时间减少,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其次是考试太多,周考、月考、联考和模拟考等频繁;作业太多,而且是超范围、重复性的。再其次是以提前学、超前学、大家都学一样的为特点的课外班。家长对孩子期望很大,很舍得投入,有以英语(论坛)数学为主的课外班,还有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主的音乐、美术类课外班,全方位发展的美好愿望给孩子带来了负担。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苏君阳教授用“三超五多”来描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状,即“超纲、超量、超时”和“资料多、考试多、竞赛多、补习多、作业多”。

  造成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何在?

  家长和学校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面对现实又非常无奈。他们既爱孩子,又无限制地制造了孩子们的童年恐慌。不走出竞争性教育、应试教育的怪圈,很难彻底给孩子减负。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黑龙江牡丹江市某中学部分家长的来信,反映孩子学习负担过重。”翟博说,“减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现在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为什么这么重?原因到底在哪里?”

  “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不只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我们心上!”提及学生学习负担之重,马东宝显露出内心的无奈。

  “有朋友说,只要高考(微博)指挥棒还在转,就别提减负,但是如果明天没有了高考,孩子们就能轻松吗?没有高考,还有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微博)考试,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些考试会把压力一层一层向下传递。”马东宝说,“有人说教师是罪魁祸首,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作业,上那么多课,该放假不放假。当然,这里存在着教育的误区,部分教师错误地解读了付出、拼搏与成功的关系。可是,没有成绩,教师会丢掉饭碗;没有成绩,学校会在公众心目中失去位置。即使教师、学校减负了,孩子们就能减负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职业和地位的诱惑,这才是植根于社会的深层次原因。”

  “家长和学校都是非常爱孩子的,但面对现实又非常无奈。他们既爱孩子,又无限制地制造了孩子们的童年恐慌。不走出竞争性教育、应试教育的怪圈,很难彻底给孩子减负。”洪明说。洪明认为,目前学校和家长增加学生负担的行为也有自己的苦衷。从学校方面看: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对学校而言,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反复训练、增加负担、考试施压、相互竞争,获得大面积丰收;对于家庭而言,独生子女时代加剧了家长对子女成功的渴望和失败的担心,而升学(名校)又是公认的成功标志。在名校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现代家庭之间围绕升学产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起跑越来越早,赛跑的距离越来越长,孩子的负担自然越来越重。

  “关于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尽管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常常遭人诟病,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支撑起现有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的,是更为广泛,同时也更为深层的相对单一的人才观、成功观和评价观。”王葎说,“而以众多教育者和家长为代表的成人世界对这些价值观的趋之若鹜,起到了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葎的观点,让马东宝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有一次带孩子去早市,天很冷,正好看见一个菜农拖了一大车菜,费劲地走进菜市场。他对孩子说:“你看,这些人生活多艰难啊!”其实,马东宝下半句想教育孩子,要更加努力之类。没想到,马上被孩子抢白了:“没准他很快乐呢!”那一刻,马东宝很震惊,他没想到孩子眼中对职业的理解就是生活的快乐。“对成人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菜农、清洁工,能接受吗?如果有一天,我们把‘生活的快乐’作为职业的最高注解,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能轻松了。”马东宝说。

  “因社会问题带给学校、教师、家长的升学率压力全部传递给了孩子,孩子的负担太重了。”梁威认为,目前减负面临的困境既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有中国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还与社会评价的导向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有关。

  多年来减负效果为何不佳?

  学业负担过重表面上是教师造成的,但实际上是学校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行政与学校评价制度以及家长非理性期待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产生的。

  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建国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04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50多年来,教育部第六个减负文件。

  “政策是一回事,执行中又是另一回事。”苏君阳说,减负效果不佳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客观地说,主因不在学校,但学校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洪明对于学校减负不力的说法,有切身体验。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一所学校当教师。当时学校没有补课,没想到家长有意见,质疑:“旁边那所比你们好的学校都在补课,你们为什么不补?”最后校长承受不住压力,妥协了,安排教师补课。

  “生存的压力迫使我们有时不得不给学生增负。”马东宝说,“生源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学校生存的命运,要有好生源,学校就需要有好的升学率。”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学校自然处于一种博弈状态。”洪明借用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分析假设有A、B两所处于竞争状态下的学校,在不考虑其他办学措施情况下,如果他们都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最终结果是该考上多少就是多少,学生和教师都很轻松。如果A校悄悄增负,B校没有增负,那么A校会大大提高升学率,声誉大增;而B校升学率会相对下降,声誉大减。如果两者都增负,那么在升学结果方面估计不会有多少改变,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大大增加。可见,大家都不补课是最佳的,但对于校长来说,为了避免被别的学校超过,理性(也是最佳)的选择只能是补课。家长的心态与处境与学校类似。

  “学业负担过重表面上是教师造成的,但实际上是学校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行政与学校评价制度以及家长非理性期待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产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