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在四川省南充市采访时,发现该市正掀起城区学校扩容升级的热潮:通过科学布点规划新学校,根据人口规律改造旧学校。这一热潮的标志就是该市在去年年底高规格召开了全市城市教育工作会议以“城市教育”的名义开会,市委书记和市长均发表内容翔实的讲话,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那次会上,南充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建、扩建学校的具体发展任务。 如此高调地发展城市教育是否与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背道而驰?接触到这一选题时,我心中首先萌生的是这一疑问。 要对以上疑问作出准确的判断,首先要搞清楚两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南充市的农村教育搞得怎么样?南充市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城市教育?该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我,“十一五”以来,当地通过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安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大大提升了农村教育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品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南充市党委、政府反而发现城区教育的发展面临众多瓶颈,迫切需要扩容升级。 因为,近20年来,南充市市辖三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展到80余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8万人增加到90多万人,学生由3万多人增加到17万多人。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在推进“两化”进程中,南充市城区更步入快速发展期。最近几年,城市教育需求将逐步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做大城区教育资源确保人人有学上已迫在眉睫。 但是,近年来城区新建学校屈指可数,教育资源增量主要靠老学校挖潜扩容。在南充市城区,历史形成的“袖珍”学校较为普遍,硬件设施达标率低。新建学校少,老城区学校小,必然导致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日益严重。以南充市市辖三区(嘉陵区、顺庆区、高坪区)为例,不考虑新增人口因素,仅以现有在校生规模按部颁标准计算,就需增加幼儿园13所约270个班、小学10所约230个班、初中5所约145个班、普通高中3所约100个班。 目前,南充市城区人口为90万人,2015年将达到120万人,2020年为150万人。在一系列调研后,南充市教育局局长雷国林得出的结论是: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是破解本市城市教育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 两天的采访结束后,我的感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初的疑问也烟消云散。在当前背景下,大力发展城区教育不仅并不违背教育均衡的追求,而且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区教育资源不仅总量紧缺,优质教育资源偏少,也存在着城区之间的严重不均衡。比如说,有的老城区校点小而密,质量较高;新城区地广而校点稀疏,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择校热持续升温,老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难以根治。 事实上,一个人即使出生在农村,一辈子接受教育也多半在城市。更何况,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南充市现有学生(含中职、学前教育)近120万人,有约50万人在城市,并呈加速增长之势。让这些城市新居民的子女享有接受城市优质教育的权利,应该成为地方政府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着力点,因为教育公平的内涵就是要让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主体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质量相对较好的教育。对城区教育扩容升级,恰恰是为了让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而且,对数量巨大的城市平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教育公平,这就是最能够让他们得到实惠的教育均衡。 (中国教育报 李益众)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