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又到母亲节,又是念亲恩。 节前,记者兵分多路,采集妈妈们对这个属于她们的日子的期许 男人帮 老婆可否 给我妈过过节? 讲述人:阿强 “母亲节”三个字已经道出了节日的实质给母亲过节,而不是给婆婆过节。虽说天天听着老婆在我耳边喊“妈”,但总觉得不是发自心底的呼唤。无它,“妈”在她心目中只有自己的亲娘。 我理解她这种私心,因为没有血缘关系,亲情是需要日子建立的。我一个女上司说,结婚十年了,在夫家才有亲人的感觉。女人比较小气,所以婆媳关系容易出问题。我不奢望什么了,只希望婆媳能和谐共处。 我想,这个母亲节,如果老婆能买份礼物哄哄我妈,老妈一定很高兴。礼物就算我来埋单也没问题,只要老婆有“送”之举就OK了。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我会备两份礼物:一份给母亲,一份给岳母。 微调查 六成人想 “母亲节与母亲合影” 母亲节驾到,撩动平日里一直想表达孝心的孩子们的心弦。因此,这个节日成为商家抢占商机的噱头。专业做问卷调查的网站“问卷星”不久前发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礼物”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由不同年龄段人士组成,年龄大约在15-25岁之间。 “母亲节,您有送过礼物吗?”五成受访者答案是“偶尔”,答案为“经常”和答案为“没有”的分别不到两成。 “您计划花多少钱给母亲买礼物?”接近四成的受访者选择50-100元,三成多的受访者选择100元-200元。 “花、护肤品、巧克力、现金……您会选择什么礼物?”排行前五名的礼物分别为服装、花、保健品、护肤品、滋补品。 “是否想在母亲节与母亲合影?”调查发现有69.57%的人希望如此。 不同年代的妈妈 对母亲节的感受 上世纪50年代杨妈妈(1952年生,女儿刚成家): 印象中母亲节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所闻,生长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比较含蓄,不像现在那么开放,生活也不是十分宽裕,那时很少听说买礼物送给妈妈的。我们那一代的妈妈也不知道母亲节是什么。我认为时时刻刻记着孝敬长辈,有这份心就好了。现在女儿长大了,反而对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很在乎。当然她买礼物我很开心,但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她活得开心。 上世纪60年代邓妈妈(1968年生,儿子在国外):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外文书,所以很早就知道有“母亲节”,但直到工作才有机会买礼物送给妈妈,那时无论身边的长辈还是朋友都不知道这个节日。当年不流行到饭馆吃饭,只流行“加菜”,每逢母亲节,我会多给点生活费,叮嘱母亲多做几个菜慰劳自己。如今,这个节日已广为人知,这一天能收到孩子的礼物,当然很开心。 上世纪70年代郭妈妈(1978年生,上有老母亲下有五岁儿): 连我儿子都知道母亲节了,我觉得这个节日必须得过,也好让老妈高兴一下。她年轻时生活节俭,衣服都舍不得买几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我想趁这个节日,给她买几件靓衣服,好让她在街坊面前“威”一下。 上世纪80年代陈妈妈(1982年生,小孩刚满月): 亲身经历,才知道为人母的百般滋味。我要让妈妈在这个节日里开开心心,我会陪母亲喝早茶、逛街,买她喜欢的东西。(统筹/吴彤 采写/记者 吴彤 冯小静 林园 黄博纯) (羊城晚报 吴彤 冯小静 林园 黄博纯)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