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微博):手机0823用户说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对于我来说出国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新,周围一切都是新的。其实,有足够的能力,国外学历就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我也希望我们国内的每一堂课、每一位老师都给学生新的感觉。手机用户0821说很多同学都想出国,可是究竟出国为了影响自己哪些能力,提升竞争力呢?可以细细思考一下,待会儿圆桌论坛的时候也可以请嘉宾回答。好的,下面我们就不休息了,我们有请老俞,田董事长和姚先生一起,我们进行第二场圆桌论坛,题目是“探讨归国人才的机遇与挑战”,有请。 在我们这场圆桌讨论之前,大家有没有什么特别想问的问题?特别尖锐的问题?可以举手示意。但是问的问题一定要短,减少陈述,因为这三位名人我们很难请到。我们先回答几位网友刚才提到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出国留学 (微博) 要有多少钱才能出去”? 田溯宁:我觉得不管到那儿都能赚到自己的钱,自信是你最重要的财富,而不是你之前带多少钱。 俞敏洪(微博):美国的大学和其他大学的收费都不一样,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要收5—6万美元够一年的生存,意味着读本科四年下来就需要20多万美金,因此家庭一定要有这个经济实力。本科的时候有可能会得到一些奖学金,但是全奖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在美国经济衰退之后这个全奖机会更小了。第二档次的学校需要3—4万美金,你也可以考虑欧洲留学,因为像法国、德国是没有这么高学费的,即便免学费也需要生活费和其他的费用,基本上4年下来也需要三四十万人民币。 王旭明: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把往返路费凑够,第一年的生活费也要有。 俞敏洪:有些孩子要靠自己的能力打工,但是有些孩子要靠父母的钱。现在打工的机会其实也少了,因为那里的中国孩子也多了。 王旭明:明白,要看具体情况。那往返的路费得备吧,第一年的费用要有大概十万。十万可以吧? 俞敏洪:学校一般是怕你去了没钱,要求你家庭支持,一般是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王旭明:说个最少的数吧,最基本的数。 俞敏洪:到英国读研究生可能要十几万。 王旭明:第二个问题,有网友问是不是理科人才出国更好?学理科比较好? 姚望:从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来看,我们重点是在提高GDP,传统工业、传统产业这方面可能是我们需要做的,像工程师。下一步发展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整合,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需求量可能会更大一些。所以,在这里我们很难说是学理科好还是文科好。其实,很多人学了文科之后搞理科,有的人相反,所以,学什么和以后从事的什么并不一定相关,大家不用纠结。 王旭明:从目前来看学理科的多一些? 俞敏洪:商科的比较多,因为确实毕业后拿的工资要比其他人多一些。但是,我们还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考虑太多哪个能赚钱。中国留学生只有一个最好的出路,站在中西方交融的舞台上要中西方同时兼容,尤其是未来如果能倒过来,在世界的角度上为中国做贡献的时候,我觉得文科方面可能要比理科更有优势,真的希望有一批人真心的想学文科。 王旭明:我个人对俞老师的态度特别赞成。我觉得从表面看可能理科学生的短期实惠更多,但长远来看,一定是文科生有更长远意义。而且,我们国家也特别需要文科学生,所以,也请有此志向的同学们和家长支持。还有网友提到,说留学生留学以后和不留学的最大差异在哪里?是理念的差异?思想的差异?态度的差异?还是实实在在功利的差异? 田溯宁:我觉得说的很好,这更多的还是一种人生的阅历和经历,这种人生的经历和阅历可能并不是我实际上能定义给你的,这相当于我们的软实力。我觉得能在今天到全世界去看一看,无论是你在国外还是你回国从事事业,都能让你阅历更加丰富。遇到问题的看法,包括对人的接受程度,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找到你爱的人等都是一种经历。人生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因为你有更多的选择,选择本身能让我们获得更加自由的感觉,我觉得这种眼界的开阔实际上给了你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对自由的认可,我觉得很多事情不能定量的,不能用投资汇报来衡量的。 王旭明:田总说的特别好,如果你就做一种选择,可能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田溯宁:我相信生物的多样性就在于多样的选择。当然,有人讲北朝鲜更幸福,我们也没经历过。我觉得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衡量这个世界就没有办法进步了,生物也没办法进化了。那我们说在非洲很幸福,吃着香蕉,等着各个地方给予的救济,这是不对的。我们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对现实不满意,总是想改变什么,那我不仅仅这一辈子当公务员(微博),我可以自己创业,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这样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选择,把每一个人的潜力都发挥出来,这是最主要的。 王旭明:谢谢!回到我们圆桌论坛的主题,是我们当下出国留学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谈历史,就谈今年、就谈现在留学的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我们告诉给我们的听众,今年是不是个留学好机遇?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姚望:第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走出去;第二,他们需要钱,他们给我们政策上有更加的优惠和鼓励,刚才也谈到了安全,他们的保护措施比原来也好得多了;第三,机遇是我们国家的能源经济大调整了,刚才我也讲到了整个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巨大的门槛和起步阶段,所以,需要新的知识、新的人才和新型培训人才。那么说到挑战,我觉得首先一个挑战是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的期望值和你实际得到的或者你想得到的都会有所差异。刚才也提到了,一个留学回来的人员虽然也拿到了毕业证,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那我们能不能有合适的选择,选择到一个合适的发展途径,迅速实现你的就业梦想,这方面的挑战我认为很多。另外一个挑战是国外的培训机构也鱼龙混杂,他们知道中国人有钱,知道中国人想留学,所以就弄出了很多糊弄人的教材、老师来糊弄你们。你们能不能选择到一个好的教育机构来实现你的留学梦,还是说你也可能被海外的骗子给骗了,这种可能性比过去大多了。第三个挑战我觉得是对自身的挑战,现在的孩子年龄越来越轻,社会经验不丰富,是娇惯当中长大的,离开家庭、离开祖国去适应崭新的环境,那么多的诱惑,这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当时都是苦学生,你们现在是“富二代”,有钱可以租好房子,可以买好车,你们不愁吃不愁穿,这种情况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最大的门槛。能不能把自己管理好,能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我觉得这个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王旭明:谢谢!姚先生既做过金融机构的事情,也是一位学者。现在最大的机遇就是因为出去便宜,我们要抓住便宜的机会。最大的挑战是因为现在出去的人多,刚才的数据也显示了,从2008年以后,每年以20%的速度上涨,这个人数是不断增加的,不断增加就要爆炸。而且,假文凭也多了,还有我们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俞敏洪:现在最好的机遇就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国际这么多的大学和国家向中国开放,10年前我们要签证到国外去难度很大,到美国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现在连最基本的旅游签证,看是中国人,并且有一个好的经济证明,就都可以签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你可以选择你想去的大学。挑战其实还是现在的孩子们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心,因为现在的孩子心态浮躁,赶潮流的情况比真正追求自己学业理想的倾向更严重,这就导致了一大批留学生不是真正的留学生,只是为了成绩考及格了,在混日子,这会浪费父母的钱财,浪费自己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年龄一旦过去了,再后悔说自己当初没学习已经晚了。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管住自己,把心管住,充分享受留学生活,充分挖掘到人生的金矿。去年王石到哈佛自己做访问学者,我问他说听到了什么,他说没听到什么,因为一句话也听不懂。但是,他现在十句已经能听懂两三句了,这对于一个60岁的人来说太不容易了。我想以后我有机会的话,可以到国外待两年,不是为了所谓的学位还是什么,因为我有一个优势,至少我能听懂他们说的话。总之我觉得留学很好,这次我也去了沃顿商学院和宾州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跟他们教务长谈完了之后都觉得很好。 王旭明:俞老师你可别走,你一走喜欢你的粉丝该都恨你了。 俞敏洪:我在国外读书可以跟粉丝变成忘年交,这样也很好,像我们的陈向东(微博)老师现在已经变成新东方管理的一把好手,而且我们下面的团队都很年轻,我在他们身边已经很不习惯了。 王旭明:我听到这个话,我们宁肯吃毒胶囊啃皮鞋也不肯走,老俞讲的这个事情确实是这么一个现象,我们国家开放的程度之大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都对我们开放了,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也想向大家提供一个证据,虽然我自己没有在教育界直接供职,但是有一个情报就是国外的大学互相不承认学历的情况有很多,现在有几十所大学国内和国外的大学互相不承认学历。 俞敏洪: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不会富有,国外的大门永远会向中国关上。因为不会有一个国家欢迎一堆穷人过去,现在打开了大门是因为我们变得相对富有了。希望我们年轻一代更加努力,把我们中国变得更加富有,变得富强,强主要来自于体制上的改革。 田溯宁: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过去几年经济处在低潮,很多人都提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为代表和第二次是电子技术为代表。我为什么做云计算呢?我认为云计算代表着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从工业社会向知识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信息、数据成为了最主要的资产,这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希望大家留学的过程中能到技术创新的中心区,比如说硅谷,以色列这样的国家。我深信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是被动的接受,而这次工业革命中国会有很大的机会。蒸汽机是外国人发明的,电力发明是在美国,我相信我们这次的创新是中、美两国国家的互动,电脑是美国人创造的,但是新一代的云计算技术,新一代所谓的智能制造业有可能在中国创新。我觉得未来应该有很大的机遇,通过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创新,能带动新的技术革命,我想我们这代人是非常幸运的,在未来10—15年参与一场新的技术工业革命。 我觉得挑战最终还是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勇气参与其中,在未来10—20年能创造出中国的像100多年前美国的工业革命,出现像爱迪生这样的伟大创造者,我觉得我们的核心是需要这种想象力的,核心是需要打破自己的学科、自己过去的观念界限,要想伟大的事情,想做伟大的人,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带出这样的人才。 王旭明:田总的视角很独特,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面临着新的革命或者说第四次工业浪潮的前期,这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那么,刚才您也说到了勇气和想象力,这是我们现在不太说的词了,但的的确确这是在科技创新当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和因素。我倒觉得有点像乔布斯似的,当时我们崇拜乔布斯的时候,实际上他不是单纯技术成长的过程,而是他的勇气和想象力成长的过程。今天,我们三位的圆桌论坛都是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姚总是学术型的,老俞是偶像型的,田总是企业型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当前留学的机遇和挑战一个很好的诠释和回答。我们看看场下的听众有什么好的问题提问,有请。 嘉宾:各位早上好!我是新东方的资深学生家长,在我提问之前我想赞美一下主持人。刚才王旭明老师说俞老师有很多粉丝,有明星风采,王旭明老师从入场我也看出来了,发型很酷,不逊色于俞老师的风采。我是外地人,昨天晚上特地赶来见俞老师的。 王旭明:我是俞老师的铺垫。 嘉宾:刚才俞老师的演讲给我一个感触,他比文字中的俞老师更有魅力,位卑未敢忘忧国。 王旭明:赞美可以停止了,我们继续提问。 嘉宾:今天来的最大的问题是有一个困惑的事情被俞老师点中了,在之前我倾向于让孩子学管理、历史,因为他偏向的都是文史、政治这方面,但是他爸爸做实业投资,对金融比较感兴趣,一直想让孩子学商科。我想让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我不知道他学历史或者是其他的哲学、政治或者国际关系,将来就业往哪儿去发展,回国的话,这相当于公务员工作,我不知道该怎么就业,包括在国外。 俞敏洪:你的孩子要学历史、政治、哲学的话,比较好的是学到博士,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出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如果说他只为找工作的话,那还不如学金融,关键是让孩子自己选择。 嘉宾:目前我的孩子比较晚熟,不太想留学,想读国内一本。 俞敏洪:如果他对国内历史感兴趣可以先读一本,然后再出国。 王旭明:您让您的孩子干他爱干的事,爱他所爱的人。 嘉宾:明白了。还有就是关于文科生的选择和将来的发展趋向,希望您能帮我写篇文章,让孩子的爸爸看一看。 俞敏洪:这个东西没有绝对性,谁也没想到研究《论语》的研究出来了千万富翁,就像于丹。所以,关键是你怎么尊重孩子的选择,理解他的爱好所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我们不要去干涉孩子,而且我写的文章对他爸爸也不起作用。 嘉宾:好的。还有一个问题,俞老师有一个梦想就是建一个私立大学,不知道您什么时候能建成?如果建成了,是希望孩子留学还是在中国呢? 俞敏洪:这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我想像愚公移山一样世世代代做下去。我想理想只要坚持,很大程度上就会变成现实。即使是一种渺茫的理想,只要你坚持也能变成现实。我还是一个比较坚持理想的人,我也会不断努力。谢谢! 王旭明:关于私立大学,我想新东方培训机构就变成了先进入大学再留学的机构,现在还没有,所以大家还很盼望。有没有计划呢? 俞敏洪:在北京要征500亩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没好处的。所以,我这个地用来办工厂交税的话可以,但是大学不能办。 王旭明:我特别不希望你办大学,我觉得你这个新东方机构很好,能够长长久久的,挺好的。 俞敏洪:新东方培训机构也不妨碍办大学。 王旭明:我们说的是机遇和挑战,刚才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陈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论坛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回到最本质的问题或者是本次论坛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很哲学的话题,就是留学当前留还是不留? 田溯宁:留。 俞敏洪: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条件许可就是家庭经济条件。我有一个建议,父母千万不要砸锅卖铁让孩子留学,这时候孩子就不值得你培养了,一定是家庭条件相对可以,这是请记住的。如果英语(论坛)没过关的话最好不去,你送他去语言学校是可以的,但是他在国内对语言都没兴趣你可以想象在国外也不会学好,因为实际上在国内学习语言的效率比国外高很多。所以,这两个条件要满足了才可以。 王旭明:田总的答案是“留”一个字,老俞的答案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条件的留。至于有哪些条件个人根据个人的条件去考虑,但一定是有条件的留,而不是无条件的留。 俞敏洪:他们把两种可能性都说了,我就很难回答了,要具体分析。我的感觉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家庭的情况,因为孩子是否有比较强的独立能力,还有一个是什么时间出去,现在孩子出去的太早对孩子的中文不利。还有就是孩子有没有语言天赋,你觉得孩子学外文非常困难的话,我不建议孩子留学,有时候孩子在语言上有点儿困难,因为语言有点儿象艺术是需要天赋的,所以要考虑这个因素。当然,经济因素是一定要考虑到的,如果孩子出去以后家里为此负担太重的话,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也是蛮好的。再一个是根据社会和自己家庭的情况,如果在国内能够上到比较好的大学、比较好的专业,孩子又很满意的话,也没有必要留学。在留学过程中要观察孩子的状况,如果有些失控的状况或者不利的状况我建议可以终止,非常适应的话,可以留在国外,不一定急于回来,这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因时间而异的情况。对于我比较熟悉的孩子,我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但是我对于不熟悉的家庭来说,我觉得很难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回答。当然,总体来讲我认为出去留学一下会比不出国留学的阅历会更丰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争取出国留学,这是很好的。 王旭明:谢谢!老俞对有条件的留学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这个条件包括很多,其中就包含了语言条件,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同一种语言的,这对我们来说还是要很好思考的。不是狂吼就能把语言学会了,可能对某些人狂吼有用,但是有人一辈子狂吼也没用。让我们记住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对我们面临机遇与挑战下的留不留学的思考。再次感谢三位参加我们的圆桌论坛,谢谢! 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经过上午紧张的,甚至都没有休息的场内外的你来我往,嘉宾和听众的你来我往,我们享受了一顿精神的盛筵,这个精神的盛筵可能和党和国家的大发展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但是它对于我们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种智慧理性的选择,留学还是不留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不无启发。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期待着下午三场分论坛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们也期待在这场留学热的背后,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下冷静的思考,做一下智慧的选择。在当下智慧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我们祝愿各位。谢谢!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