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访谈:国际教育要把学生推向世界主流平台(3)
来源:腾讯教育
发布时间:2012-04-17 16:45
分享到:

从积极一面看“弃考” 促进中国教育良性发展

主持人:我们知道2011年有新闻曝出有100万学生放弃了高考,您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这个角度就是从积极方面看弃考也是一种进步,给我们谈一下这方面的想法。

连虓:去年写完这篇文章以后我面临压力非常大,首先它受到了社会很多人的认同,但是也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我们最近社会上发现了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就是垄断二字,我觉得教育也存在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教育的春天从弃考开始”。这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弃考,说明社会进步了,宽松了,人们不是一条路走向考试,通过职业的道路,培训的道路,甚至可以自己进修、出国完成自己第一个知识储备,社会进步了。

第二,说明社会对于文凭论的做法开始松动了,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作为我来讲,我在招收员工的时候,我第一看他的沟通能力,能不能把自己很好的展示出来。第二看学历。第二个好在哪儿呢?当我们的大学招收人数不满的时候,给了他一个空间,一个是时间,再就是物质的空间,他有时间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招满,可能你的设施需要更新,可能理念需要更新,可能你的课程体系需要改变,所以给了他时间和机会让他改变自己,受到了冲击。这些学生流入社会,比如说就是一个技工学校,多少年以后可以通过,因为社会上给的这种宽松的程度,学校有了这种空间,他们可能作为往届生再次进入大学,现在每年统计,应届毕业生可能占97%、98%的比例。将来如果弃考多了以后,这些学生从社会上再次进入大学学习。

这些学生首先有知识。他们会带着现有知识的思维和需求去学习。首先他们是有的放矢的,不是一种盲目的浪费,再就是对学校有一个冲击,我们知道很多中国学校的教授讲师其实没有实践经验,只是一些理论经验,这些学生,往届生从社会归到大学的学生,包括对学校都有一个冲击,整个使中国教育良性化起来,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主持人:对,您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

连虓:但是压力也很大。

主持人:从您的题目来看有争议性,这样一个理念的提出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

连虓:对。我认为这种思维的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当你遇到一件事,首先要冷静,再就是整合所有的信息细致思考,然后制定出一个他自己的政策,其实对学生来讲也是如释,在国外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把握一个信息,如何分析,不要惊慌失措,去年看到很多文章,谈到弃考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有负面出现,有一些没有很好反思的,我觉得是一个整个改变我们现在体制的契机。

主持人:我们想知道,咱们的爱迪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很多家长和学生比较关心这一块,比如家庭条件有没有要求,学生的能力素质有没有要求?

连虓:这个可能是提的问题比较多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现实,我觉得爱迪学校这些年来,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现在主要把精力解决中国现在教育的补充问题,比如说公立教育很好,但是这是解决社会教育公平问题,对于很多没有进入到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学生怎么办?首先我们办一所学校,不是我们自己自娱自乐,也不是非得作秀,是解决社会问题,对中国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你有这种使命感,有这种志向,才能执着地做好他,我们做学校的时候,首先我们的定位放在解决这样一大批中上等学生的问题,所以在我们招收学生的时候就要非常清晰,这些学生特点是什么?比如我们招收学生的时候,根据现有的条件,根据他的志向收不同的学生,不是一味多少分或者什么标准,比如说有些学生要冲击世界顶尖级大学,对他的要求,可能对英语有一个要求,对知识储备有一个要求,基本课业东西有一个要求,这是对一个A类学生,但是任何一个学校不可能总是做A类学生,对社会做贡献是不可能的。还有B类学生,所谓B类学生,在中考以北京市为例,中考在380到450之间的学生,其实他们有很大的优势,也有很多优点,但是可能再一次考试中体制不是那么适应,可能没有胜出,对待这些学生给他们如何准备,这些学生要往往看他的行为习惯,还有他学习的方法和方式,更重要的就是看重他的家长,他的家长能不能理智地对学生进行关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功不是说学生自己,也不是学校,是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更多看家长,是不是跟学校志同道合,为他制订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如果A类学生叫做配优计划,这个对他的要求也不一样,英语基础薄弱不怕,但是要强化,但是行为习惯要好,要有明确的目标你要干什么。这类学生进来以后,都可以保送霍普金斯大学包括西奥大学,他们是一个同档。可能还有学生弱一些,比如偏远山区的孩子,局部教育比较落后的孩子,他们也有很好的志向,这些学校可能上了国外的大学更加经济实用一些大学,比如澳洲的南澳大学、美国等一些大学,不能一概而论什么样的标准,是根据他的目标和根据现有的条件去制订的。

主持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去量体裁衣。

连虓:有一类学生是绝对不要的,还有一种就是家长自以为很有钱,盛气临人的眼光来看,你该找谁找谁去,这里是学校,所以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底线,其它一点都可以在一种体制中和文化中去享受它的教育,如果我们爱迪学校把视角盯在某一个群体,这个学校在中国社会一定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不知道在座的家长和您包括主持人,对爱迪学校关注多少,我们是立志于为中国教育做一点贡献,事实上这种出发点也确实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举一个例子,我们从97年开始进入到中国,04年开始正式对中国学生开始,现在已经2000多学生,学费也是很高了,仍然是得到家长的认同,而且我们排的名单已经到今年10月了。

主持人:我们知道用心做教育还是会收获非常多的。

连虓:是非常苦的一份工作,很多人看我们说你们做教育多好,干干净净不受累,其实是非常苦的工作。如果做预期的工匠,一个好作品出来花多少精力,如果一个人当做一个作品,要经过很多辛苦的劳作。

主持人:你们像一个工匠打造不同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精品。

连虓: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当每个学生最后通过你的手走向毕业那一刻,他的眼光开始发亮的时候,你可以放心地说,他没有问题了,真的。

主持人:你应该一定很欣慰。

连虓:对。所以我通常很少跟人说我培养多少人去的牛津、哈佛,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当你的老师走向学校那一刻的眼神,你说走到哪儿都没有问题,不知道其它老师有没有这种感觉和感想。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