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期待“昨日重现”非旷世传奇 泰坦尼克永不沉没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04-16 09:17
分享到:

期待“昨日重现”非旷世传奇 泰坦尼克永不沉没

4月14日,参观者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大西洋海洋博物馆观看泰坦尼克号纪念展。新华社发

  100年前,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和梦想;100年后,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海难又重新在大屏幕上、北大西洋上、网络上和无数人的心里一遍遍演绎。“永不沉没”的似乎是关于这艘“梦想之船”的鲜活记忆。

  当地时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百年纪念号巴尔莫勒尔号和Azamara游轮在海难事发地点相聚。在几分钟的默哀之后,三个花环被抛入黑暗中的大海,随着海浪起伏漂荡。

  在泰坦尼克号失事100周年纪念仪式上,许多人的心情都难以平静。“你只能听到海浪一次次拍打船身的声音,只能看到无际的白色浪花。你身处荒芜之地,你不知道这是哪里。然后当船上所有的灯光熄灭,你和没能登上救生艇的所有男女老幼一起,决定应该以何方式、在何时跳入深不可测的大海。”来自英格兰德文郡的简·艾伦说,她的曾叔叔在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里丧生,纪念仪式让她重新体会了当时船上的乘客是多么恐慌。

  期待“昨日重现”

  泰坦尼克号失事100周年之际,为缅怀这次空前海难中逝去的人们,各地举行的纪念活动空前丰富,泰坦尼克号灯光秀、影视节目、音乐剧等陆续上演。仅在泰坦尼克号的诞生地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纪念活动就多达百场,“泰坦尼克·贝尔法斯特”博物馆也于3月底正式开放。不过,所有这些都不及一场活动更引人注目,那就是“泰坦尼克号重温之旅”。

  当地时间4月8日15时,英国巴尔莫勒尔号游轮由南安普顿港出发,开始为期12天的“重温泰坦尼克号昔日航线之旅”,以纪念这艘“永不沉没”的巨轮,并希望能够继续其未完成的航程。4月10日Azamara号游轮从纽约出发,带着同样的缅怀和愿望,向泰坦尼克号沉船地点进发。

  巴尔莫勒尔号在途中举行了两场纪念仪式,具体时间分别为当地14日23点40分,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时刻,以及次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完全沉没的时刻。随后,游轮将途经加拿大新斯科省悼念埋葬在那里的部分遇难者,最后到达航线的终点美国纽约。

  巴尔莫勒尔号的外表与泰坦尼克号相差甚远,但航线、日程和乘客数量都与其相同,甚至还复原了当年的宴会和表演场景。此次纪念旅行的发起者迈尔斯·摩根说,筹备“重温之旅”的时间很长,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能够尽量再现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氛围,以表达对逝去者的哀思。

  巴尔莫勒尔号搭载的乘客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其中有50多名乘客是当年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亲属。“泰坦尼克·贝尔法斯特”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惠特尼告诉记者,她工作时常常能够遇到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家属,他们基本都是当事人的孙辈。惠特尼说,她非常理解一些家属想要乘坐巴尔莫勒尔号的心情,“走他们曾经走过的地方,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这就感觉像是与他们建立了一种联系”。

  并非旷世传奇

  然而,“泰坦尼克号重温之旅”也引发了一些舆论的批判。《泰晤士报》援引一些质疑者的声音说:“泰坦尼克号遭遇的毕竟是一场逾1500人丧生的海上灾难,‘复原’这样的旅程并不合适。如果缅怀走错了方向,那么是时候让泰坦尼克真正永远沉没了。”

  许多泰坦尼克号的“粉丝”因为痴迷《泰坦尼克号》电影制造出的气氛而选择登船重温那段历史,几十名乘客甚至身着100年前的英国传统服饰,“全心全意”投入航行。《每日电讯报》网站刊登了巴尔莫勒尔号出发前,一对身穿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演员服饰的乘客照片,照片下面一名网友的留言尖锐指出:“他们是把自己想象成电影中的人物了。”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并非旷世传奇,而是冰冷海水中诸多沉船事故中的一起。电影的放大效果让这艘在黑暗中沉没的巨轮为世人所熟知,却也用爱情故事将其美化,让许多人忘记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带给许多人难以挽回的伤痛。在“泰坦尼克·贝尔法斯特”博物馆参观的一名当地银行职员告诉记者,他是带着一个美国朋友来的,来之前他朋友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浪漫爱情片段,来过之后,才真正感受到这场灾难是多么真实。

  同样,与巴尔莫勒尔号同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也表示,旅程刚开始,很多乘客都非常兴奋,但逐渐就恢复了平静。他们开始慢慢体会泰坦尼克号曾经的旅程,渐渐认识到了此行的意义。参观完博物馆展出的游客泰勒对记者表示,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许多人的镇定和坦然非常震撼,所有人在灾难面前都变得平等,而人性的光辉也恰在这时显现出来,这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最让人难忘的东西。

  纪念价值永存

  泰坦尼克事件现已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她之所以可以激发和召唤出人类心底的许多东西,是因为其和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孙力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点很有意思,1912年是欧洲文明最后的辉煌时期,但很快西方没落的论调便出现了。海上游轮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她是孤立的,外部援救力量难以及时到达。从人与环境角度来看,事件体现了貌似强大的钢铁怪物在自然威力下的软弱,折射出人对自然变化的难以把握。泰坦尼克号明知北大西洋是冰区,仍冒险航行,显示出人们在处理与大自然关系时的危险心态。

  《泰晤士报》评论指出,人们应该从泰坦尼克号事件中得到教训,这场灾难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船长的盲目自信,惨剧最终发生。的确,号称当时最大、最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实际上代表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最高成就,拥有了这样的“堡垒”,人类似乎可以任意驰骋,不用将自然的力量放在眼里。然而,一角冰山阻挡了巨轮的前行之路,也用1500多条生命的代价让人类重新认识到自身的渺小。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的泰坦尼克号是“梦想之船”,是“永不沉没之船”,她沉没的悲剧永远警示着我们人类,其实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无法沉没、无法停止和无法陨落的。泰坦尼克的灾难是历史的偶然,但这样的警醒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在前行,世间没有“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也不需要无可救药的幻想与沉迷,惨痛的代价更应该赋予人们前行的力量。(白阳 丁小希)

  (人民日报 白阳 丁小希)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