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新任清华校长陈吉宁的“非院士身份”引发了一场争议 一流大学校长非得是院士吗 新闻回放: 今年2月20日,只有48岁的陈吉宁接替已67岁的前任校长顾秉林正式出任清华大学(招生办)校长,成为清华大学30年来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此前,为了给清华大学找接班人,中组部来清华做过几次调研,据了解,陈吉宁得到一致拥护。作为常务副校长,陈吉宁主管学校的方方面面。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钱易透露,他是最忙的一个校领导,也是最好打交道的领导。 然而,这些年北大清华人大这些著名高校似乎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校长都要由院士担任。清华这次一反常规,使陈吉宁接掌清华的争议持续不断。 反对者认为,优秀的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学术大师,尤其是在一线名校之中,不是院士的校长可能难以服众。但支持者认为,要管理好一所大学不是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就可以,有一个懂管理且专心于管理的校长,能够让清华出更多的院士。 会场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 清华带了个好头 “作为校长,是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重要,还是把自己的研究做好重要?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鱼与熊掌恐难以兼得!”全国人大代表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在今天的分组审议会上说。 大学也有虚荣心 “有没有规定校长必须院士才能当?没有!但大家都趋向于这个,好像院士当校长才能管好学校。”秦绍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领先的学术专家不等于优秀的大学管理者。” 现在,社会上确实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大学校长不是院士就会有失“身份”和“体面”。秦绍德坦言:“大学也有虚荣心。如果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校长不是院士,它就会很失落,觉得其他大学校长是院士,凭什么我们这里不是?” 院士改当校长,校长要评院士,本职工作还忙得过来吗?据了解,在去年年底新增的54名工程院院士中,有13人为现任高校校长副校长,相比上次增选人数明显增加,其中现任高校校长就有6人。秦绍德表示,他反对纯学术大家做校长放弃专业太可惜,但管理学校显然不是一份兼职,“校长有繁重的行政工作要做,哪来时间再做科研项目?院士放不下手中的业务,哪有精力管理学校?已有不少例子可以说明,很多院士到高校当校长并不成功我们应该反思。这回清华大学的校长不是院士,我倒觉得是开了个好头。” 校长要有“牺牲”精神 “教授们需要的不是学术水平高于自己的领导,而是能够更好地为教研和科研提供良好管理和保障能够创造环境和机会的校长。”秦绍德不认为校长必须要由院士来当,但也不赞成普通政府官员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来执掌高校,“从来没搞过教育,就去学校当校长或党委书记,这种情况我也很反对,也已经有过许多失败的例子。” 秦绍德眼里最合适的校长什么样?“最好是在学校里待的时间比较久,懂得管理,也做过教师。他不一定是大专家,可以是小专家,这样的人懂得教学规律,做学校的管理者比较好。” 他还认为,优秀的大学校长最重要的品质是包容心:“大学是海洋,要包容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教师,让教师能够自由发展。校长还要有牺牲精神,能够放弃一些自己的利益有些大学校长,要‘位子’,又不肯放业务,就很难处理好关系。”(记者 李上涛) (文汇报 李上涛)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