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专电(记者姜潇、璩静)农历龙年,被誉为“百家讲坛第一坛好酒”的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重回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并将贯穿整个龙年,吸引了大批观众。为何首提“大故宫”概念?这次回归百家讲坛有什么创新?蛰伏数年有何新的感受与观众和读者分享?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在阎崇年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连故宫看门人的都认识他 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故宫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大”?对此,阎崇年笑答“故宫本来就大,不是我故意把它说大。”《大故宫》首次打开故宫外延,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纳入故宫姻系,并以空间为序、历史为线、文化为魂,透彻解析明清皇家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另外,故宫对外面学者来研究、诠释它,给予了热情和善待,这也是故宫之大的一种文化胸怀。 阎崇年坦言,多年的学术积累,给今天《大故宫》的开讲奠定了一定基础。“早年担任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后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开会常在故宫,这次看这个地方,下次看那个地方,讨论、交换的材料全是紫禁城的事。如今三十年了,看的资料多了,也督促我做了一些研究,这是故宫给我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问起故宫走了多少次,阎崇年感叹“那可真是不计其数!现在我去故宫,不仅不用买票,看门的都认识我,大老远就来迎我了。” 讲解要让专家觉得不离谱,老百姓觉得有意思 故宫内外,专家济济,“我有自知之明。”阎崇年说,北京故宫至少分古建、器物、书画、文献、档案、宫史等六大门类,各有各方面的专家。故宫是个百科全书,从任何一个侧面都可以把它展开,但任何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只有扬长避短,从我的老本行历史、文化的脉络来展示故宫。” 记者发现,阎崇年家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北京紫禁城平面示意图。阎崇年表示,地图挂在餐桌对面的墙上,自己天天看,天天琢磨。 阎崇年认为搞历史的人要注重“实”,对史实、数据要反复求证,甚至有点“较真”。比如讲到三希堂,阎崇年就去查《王羲之传》《兰亭序》;讲到书法,阎崇年自认为这方面的修养还不够,就专门去研究王羲之的字,看别人研究王羲之的论文和艺术评价。 很多人都知道雍正后来把办公地点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他在养心殿的前殿办公、后殿就寝。这样,雍正“上班”就更近了,但究竟有多近?没有人去测量过。阎崇年说:“我不能在电视上给观众讲‘很近’,观众也没有具体概念。后来,我反复打电话给故宫,请他们帮助测量具体数字。我自己又亲自去量了好几次,最后终于测出了准确数字是1.8米。其实就是两个门之间几步的距离。”“这样,我讲起来才安心,因为我量了,它有说服力。”阎崇年认为,这样的讲解才“给力”,专家觉得不离谱,老百姓觉得有意思。 “我们这些年忙于搞物质建设,太缺乏爱和善了” 在对故宫进行剖析之后,故宫在阎崇年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中国五千年文化与艺术的圣殿。”阎崇年激动地说,“我们现在敬畏故宫不是敬畏皇帝,是敬畏当年创造故宫的那些匠师、艺术家和劳动者,守护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 “我在整个《大故宫》的讲述里,内心始终产生一种情感,就是要爱、要善。我们这些年忙于搞物质建设,太缺乏爱和善了,特别是对待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要有爱。” 去年底,北京提出了“爱国、包容、创新、厚德”的北京精神,随即在网上出现种种恶搞。作为其中“厚德”的解释者,阎崇年从历史文化角度认为,“北京精神”的提出,是“时所需、势所需”,至于用哪几个字概括“北京精神”更为恰当,还可以在今后不断完善、丰富。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官(官员)多、士(知识分子)多,北京的官和士要首先修德。阎崇年认为,德有“常德”和“大德”之分,常德就是日常的文明礼貌,大德主要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京的官和士既要修养常德,更要修养大德。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