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从他女儿的口中得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同步阅读》中一篇署名“江江”的《树的故事》,和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经典作品《爱心树》,内容几乎一样。《爱心树》的译者傅惟慈说,他愿意怀着最大的善意去揣测,这个译本是重新翻译的,虽然和他以前的译本非常相似。但是他觉得,编者的做法非常不恰当,至少不应该署名“江江”。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关于抄袭的新闻,我们似乎已经见惯不惯。上至大学教授甚至是院士,下至大学生或是需要评职称的普通职员,都有抄袭新闻的传出。但是,小学教材而且是人教版小学教材涉嫌抄袭的新闻,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虽说涉事教材内容只是出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同步阅读》,是小学语文的辅导类教材,但这也不应该成为其抄袭的理由。一者,正式出版的书籍,都不能违反《著作权法》;二者,此类教辅的阅读群体为广大小学生,如果让他们发现了其中的抄袭奥妙,想必就不只是让人教社很没面子的事了,更主要的,小学生们会从教材那里学到“抄袭”二字。 任何书籍都可能有问题。方舟子一般拿着所谓的“理性工具”去伪存真,都会发现一个代笔的韩寒,人教社的教材出现问题,似乎在所难免。但是,问题好像是,小学教材的问题并不少见,抄袭仅仅是众多问题之一。《收获》杂志编辑廖增湖(叶开),就曾经为小学语文教材列出过“三宗罪”:随意篡改名人名作;不给文章作者署名;强加了太多太多的道德因素。此后,中小学教材又因为删鲁迅、删水浒,造假《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等文章而威信扫地。 究竟是我们的教材确实问题多多,还是公众、家长与孩子们过于苛刻了?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天底下没有完美无瑕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价值观、社会的流行观念以及法治体系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会发生变化。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拿起质疑的武器去改变一些墨守成规的东西用变化着的思维逻辑去质疑和推动教材内容的变化,应该是社会的正常现象。甚至于,为了促进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跟进,对于教材中的谬误与不规范,公众就应该拿着放大镜对寻找、拿着道德洁癖的标准去纠正。 对涉嫌抄袭教材当有“零容忍”态度。抄袭之事,绝非小事,更何况抄袭来的文章还被许多小朋友看到了。住大处说,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所在;往小处说,倘若不从小培养孩子们尊重原创、尊重事实的品格,他们长大后恐怕也很难具有独立的、创造性的精神。希望人教社能够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希望政府版权部门尽快调查并追责,是署名有误,还是确系抄袭;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傲慢态度下的无心之笔?都应该给广大小朋友解释清楚。 小学教材,成为公众质疑的对象并非坏事。任何一种教材的读者,都不只是读者,既应该成为教材编写的提问者,也应该是教材编写的参与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材才可能会得到广大中小学心发自心底的认可。站在青少年成长的角度讲,只有每位学生都拥有了一定的质疑精神,社会整体文明才有了前进与完善的可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人民网-教育频道)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