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社会实践有“水份” 社区说无奈 学校不深究(2)
来源:西部商报
发布时间:2012-02-24 13:53
分享到:

社区:准备了“工作”却没人来

“近几天估计有百余名学生家长来社区盖章,有些家长甚至拿着空白表死缠烂打地要求盖章,真是头疼。”昨日上午,铁路西村街道牟北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春节过后,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学生来盖章,其中拿着空白表来的不占少数。牟北社区王主任称,其实自从兰州市中小学校有社会实践且要到社区盖章这项要求后,每逢假期社区就会张贴通知,告知学生到社区报名,参加社区搞的义务活动,但是效果不大,主动前来报名的学生少之又少。可是开学时间一到,家长学生纷纷前来盖章,社区不盖章家长就会以不知道社区张贴通知、学生上辅导班补课及孩子在家都不搞卫生,去外面搞卫生发生意外谁来承担责任等各种理由搪塞。

昨日,记者就此事走访了多个社区,并了解到,为了能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学生准备了“工作”,如清除“野广告”、慰问贫困家庭、擦拭健身器材等,但前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并不多。

学校:明知被糊弄也没法深究

学生的社会实践证明掺假,学校是否知情?有不少老师对记者说,其实学校和老师大都心知肚明,但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学校也有苦衷。

“老师不可能全程跟踪孩子在假期里的实践活动,只能依靠社区,但社区有些活动确实不适合孩子参加。”兰州市城关区某中学的一名老师说,社区工作者只是孩子假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没有教育经验,不可能提供完全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活动。另一些老师坦言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是希望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行动去发现课本以外的知识,但学校并未对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硬性规定,只要交了盖章的证明就可以。

如何避免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一些教育专家表示,教育部门、社区、家长三者要很好地结合,各学校也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具体的社会实践目标,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杂”,这样学生在假期中的社会实践就会“有所作为”。此外,孩子如果没参加社区活动,但为完成学校任务又必需盖章的话,家长应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概念,跟孩子做必要的解释,不要让孩子产生社会实践可以造假的概念。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