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郭台铭发家传奇:富士康能做大关键是选客户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2-02-24 13:53
分享到:

郭台铭发家传奇:富士康能做大关键是选客户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 郭台铭

拥有几十亿美元身价的郭台铭为人十分低调,一直恪守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公开演说、不任意拍照的"三不"原则。但正是这个不爱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的人,带领鸿海在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连接器王国。并通过逆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由地区性大厂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从制造电视机零件的中小企业起家,到七千亿台币营收的全球化制造业帝国,从电脑配件到手机等硬件,鸿海系几乎纵贯全球IT制造的全产业链,但在郭台铭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成功,已经到了peak(鼎峰)的时候,那么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发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坚持、自律和勤力,是业界对这位已经62岁的创业家的一致评价。

郭台铭坦言,创业30多年,除去寻找“第二春”的那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外,每天都保持平均工作15个小时之久,没有间断。

在问到富士康成长的秘密是什么?郭台铭说:“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富士康能做大,最关键是选客户。员工,反而在郭台铭眼中成为富士康成长最不重要的东西,所以他对于员工一向都不作为重视的第一位。

创业:从连接器王国到鸿海集团

2004年1月15日,北纬15度,离赤道只有120公里的墨西哥赤瓦瓦州,原摩托罗拉的一间工厂升起了鸿海的厂旗。

来自中国台湾的鸿海集团,以1800万美元正式买下这个万里之遥的500人工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亲自出席了交接仪式。作为台湾第一家完成欧、美、亚三大洲并购布局的公司掌门人,面对又一次升起的旗帜,这位台湾制造业第一巨人心情激荡,久久难以平静:商业领域转手成败的现实,让他联想到风云变幻的历史。

"每次走在那些废弃的巨大厂房之间,清点那些宏伟的船坞和数千人的装备,仿佛都能看见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辉煌帝国时期。"这是近年来他挥军全球征战的感受。从苏格兰造船厂,到东欧雷达基地兵工厂,从亚洲到欧洲、美洲,在他眼里无论是曾雄霸世界的海权国家,还是曾掀起工业革命的制造基地,都难以逃脱竞争的无情。

他看到的是:历史对时代的无情,连国家都无可幸免——那些原地踏步的国家,不到一个世纪就面临被边缘和取代的命运。

他想到的是:国家如此,企业更是如此。

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最新全球富豪排名,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身价,名列第183名,首次跃升为台湾首富。但几乎同一时刻,郭台铭对内部500名干部的例行训话中,却依然严辞峻语,如履薄冰:"我们眼前的新世纪,将是一个危机与转机明显并存、‘成功崛起’与‘失败灭亡’更加高速转换的年代。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

上篇:寂寞长大的地瓜

创业家的最高策略——投入全部资源,冲刺一个方向

1974年,台湾某航运公司的年轻雇员郭台铭遇到了一个创业机会: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公司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家境贫寒的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

此刻,郭台铭手里有20万元(台币,下同)母亲给他结婚的钱。几个朋友凑足资本30万元,雄心勃勃在台北县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70平方米厂房里工作。

不料公司刚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随之萧条,30万元资金很快亏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退,但郭台铭不服气"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就此倒闭,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

时值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兴起,新鸿海的第一单业务是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时间紧任务急,鸿海却又无法生产模具。为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到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赔笑脸说好话,拜托模具师父帮忙赶工。

在家人的帮助下,一年后鸿海开始赢利。

这个过程郭台铭发现,对于新的全球工业形势来讲,模具是一个多么核心的领域。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200万元,郭台铭开始盘算想要投资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时的他面临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一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价格飞涨,土地价格狂飚;另外制造业也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缺货。有人建议他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买原材料囤积。

纷争:与王传福的江湖恩怨

至今也无人知晓,王传福2002年末受邀去台湾拜访郭台铭时,怀揣着哪般心态。但当时的实情是:比亚迪只是一家做手机电池的小企业,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几十亿美元订单的世界级代工航母。

随后的情形让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仅用了几年时间,王传福迅速“克隆”出与自己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并成为最难缠之敌。更让他恼怒的是,从2003年起,富士康400多名员工跳槽比亚迪,大量机密文件神秘摆在王传福案头。

2006年,无法容忍的郭台铭,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对方告上法庭。交锋至今3年,一场看似胜负鲜明的官司,除比亚迪几位员工入狱,最终定论无果。更为蹊跷的是,每到重要关头,比亚迪总能化险为夷,从容脱身,并于去年底对富士康展开了反击。

资本市场开始怀疑官司背后有其他势力介入,诉讼是否有必要再进行下去;与此同时,斜刺里杀出的巴菲特又力挺比亚迪,更让郭台铭容颜大失,怒斥“股神”是非不分——富士康与比亚迪的江湖恩怨被再度拉回公众视线。

“在与鸿海交集的行业领域中,比亚迪与我们差距太大。”郭台铭依然瞧不上比亚迪,但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富士康过去的高速增长已经沦为记忆,比亚迪也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