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告别“大通铺” 住进暖心房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02-21 11:53
点击数:
分享到:

  科学规划打“地基”

  寒冬时节,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宿舍里暖意浓浓,10人一间的屋子里,储物柜、杂物架一应俱全,还统一安装了防护栏。学校1995年筹建时,最初的校舍就在街道的民房里;2009年,在“初中工程”的支持下,投入390万元为学校建成两幢宿舍楼。如今,占地60亩的校园,井然有序地划分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也吸引了不少来自周边荆姚镇、兴镇和富平县的生源。

  中央、陕西省对学校建设投入这么大,建设过程中又这么“上心”,着实让校长徐增林没想到。他没想到,回填等每个建设环节,设计方、监理方、校方、教育局和施工方,五方都要一起验收;他没想到,验收标准如此细致,一根水泥柱,钢筋插进去,粗细度、根数都要细细查验;他更没想到,他们这所农村中学,工程的设计都是省里的设计师负责,由招标办统一招标。

  “给咱学校建房,咱能不操心吗?如果没有国家支持,咱学校根本没那个能力!现在开家长会,家长反映好得很!”徐增林欣喜地说,现在学校的800名学生中有500多名寄宿生,学校还能容纳200名学生寄宿。

  蒲城县从2008年开始安排实施“初中工程”,成立了由副县长李全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雷林瑞兼任办公室主任,一提到“初中工程”,他就有说不完的话。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初按照工程要求开始规划时,他们专门聘请了西安教育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跑遍全县24个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排查和分析,制定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同时,聘请了景观设计机构,详细规划25所学校,使工程建设体现出大布局合理、小建筑科学,全县有特色、校校有亮点的格局。

  “每个村的人口、经济收入、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情况,都要进行调研,进行小结,同时对每所留建学校进行现状分析,功能分区,工程分期,设计校园规划,提出两套方案供选择。”在蒲城县中小学校安办,记者见到了雷林瑞提到的那份厚厚的《蒲城县基础设施布点可行性调查报告》。

  “根据布局调整、校园规划,将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根据学校需求选择规划方案。这样出来的规划是科学的,资金使用是高效的。”雷林瑞介绍说,实施“初中工程”两年以来,相关部门按照县政府文件精神,落实了优惠政策,免收费用363万元,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我来教育局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初中工程’,借助‘初中工程’的实施,切实做到了科学规划。”雷林瑞坦言,以前有的工程属于忙乱建设,缺乏规划,盲目浪费。而“初中工程”光协调会就开了好多次,报规划,一次不行就两次。“地震后,设计标准、质量都大幅提高,门房地基都要下挖十几米!”雷林瑞说。根据蒲城县教育局2008年10月制定的《蒲城县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管理办法》,仅“工程材料进场验收登记表”就分为土建、门窗、水、电、暖等5大项18个小项,每一项都要经过教育局、学校和监理三方共同验收合格,方可“放行”。

  布局调整有依傍

  “现在的房子好,有暖气,还不收费!”苏坊镇初级中学三年级(5)班学生李欢的家在4公里以外的姚吉村,宿舍没建起来的时候,她和同班的4个同学一起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民房里。每学期200元的房租虽不很贵,但对以务农为生的父母来说也不轻松。民房条件很差,孩子们挤在大通铺上,冬天还没暖气。

  蒲城县虽位于关中平原,但丘陵、高塬、平川三分天下的地貌,使得村与村的距离很分散。一个不大的村子,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就有十来里路的距离。苏坊镇中学三年级学生李旭娇的家就在这样一个村子里,一、二年级时,学校不能寄宿,她每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步行回家。路上稍有耽搁,家里人不是打电话给学校,就是在村口等。“现在住校了,家里人再也不用担心我路上的安全了!”李旭娇笑着说。

  “‘初中工程’推动了学校布局架构的优化,提升了办学的规模效益。”张雄强坦言,如果没有“初中工程”,撤校并点很难推进。统计数据显示,“初中工程”的实施,加速了陕西省农村初中布局调整进程。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初中1867所,共撤并学校185所,校均规模达到880人;寄宿生57.82万人,项目校寄宿率达到54.4%;全省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9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2007年,雷林瑞刚来县教育局就任时,县里的城区中学最多的达到每班103人,平均下来每班也有94人,大班额现象严重。近年来,城区中学的班额基本保持在60人以下,雷林瑞觉得这些都得益于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初中工程’改变了长期以来校舍建设质量不高、不够规范的问题,适应了布局调整的需求。”一组数据印证了渭南市教育督导室主任雷树恩的说法。“初中工程”实施后,项目学校生均校舍面积由2007年的4.8平方米提高到7.4平方米,生均生活用房面积由0.8平方米提高到2.6平方米,生均学生住宿面积由0.5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由0.17平方米提高到0.4平方米,生均厕所面积由0.12平方米提高到0.2平方米。

  在“初中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陕西农村初中建起了宿舍,盖起了餐厅,不仅解决了布局调整给寄宿生带来的实际困难,还给学校管理打开了新局面。“以前学生在外面租房子,就是不放心啊!”徐增林感触颇深,以前租住民房都是家长自己联系的,然后把租房情况上报给学校,虽然不是学校的主动行为,但管理责任一点不能含糊。当时全校有300多名学生在外租住民房,分散在周边村子的农户家,每周学校都要派出十几人次的安全老师,骑上摩托车挨家挨户去检查。“遇到孩子不在的,安全老师到时候回不来的,真是放心不下。现在学生在校内寄宿,管理员9点半熄灯前集中检查,放心多了。”徐增林说,现在学校比家里住得好,水电暖气免费,家长特别满意,对学校的事都很支持。

  地处蒲城县北部山区的桥山中学,是一所投资2.4亿元高标准建设的城镇寄宿制中学,可为全县提供6000个学位,体量庞大。这2.4亿元中,除了国家投入的1490万元,还有省里投入的500万元。“这部分投入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是‘初中工程’向城镇寄宿制学校的延伸。”校长杨延军告诉记者。

  在蒲城县,“初中工程”延伸的视角,不仅有横向的由乡村到城镇,还有纵向的由初中到小学。苏坊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原来的学生宿舍2007年被列入中小学危改项目。2009年的学校又被纳入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一次性投入53万元,为学校建起了锅炉房和170平方米的浴室。校长黄孝俊告诉记者,这一项目正是“初中工程”的延伸。

  “我经常下农村,凡是这几年盖得好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初中工程’建起来的。”张雄强认为,“初中工程”对地方的带动作用相当显著。“实施国家项目时,管好了,问题彻底解决了。后面的工程,自觉不自觉地就有了这个概念,把中央的钱管好,把省上的钱花好。”张雄强坦言,中央任何一笔钱投下来,对地方都有带动效益。

  雷林瑞将这种牵引效应形象地归纳为“带着地方干,做给地方看”,国家的投入直接带动了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仅蒲城县“初中工程”,国家投入的450万元直接带动县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蒲城县把“初中工程”与近年来实施的危漏校舍改造工程、灾后重建工程、校安工程、生活设施工程等重大教育项目相结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确保不造成新的资金浪费。

  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统筹实施,提高了项目投资效益。陕西省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洪恩亲身经历了“初中工程”给陕西教育带来的变化。“中央带动省里,省里带动下面,最重要的是机制要有保障。”洪恩告诉记者,西安市级财政一次拿了4亿元,把山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初中工程”二期,陕西省预计争取省级投入12亿元,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地方配套比例,但相信地方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记者 柴葳 柯昌万

(中国教育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