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网友:公开“曝光”并非遏止“择校风”良方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02-08 16:14
分享到:

浙江省教育厅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2年起浙江公办中小学的择校率将控制在5%以下,浙江要实现“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为了让招生环节更加阳光透明,今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在招生结束后,招生结果(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地址等)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都市快报》2月7日《所有录取的学生及家长、家庭信息网上公开》)。

按照浙江省的做法,每年招生前,各地把学区划分、入学资格、报名材料、报名时间、咨询电话等信息通过当地电视、广播、报纸和教育信息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公布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 招生结束后,招生结果(如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地址等,包括择校生),也要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很显然这就是一个用信息公开的方式来遏止“择校风”的做法。

用信息公开来规范招生行为,从而使那些“条子生”、“赞助生”等不符合就近入学政策的对象得到望而却步,用信息公开的阳光监督学校招生行为,这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关键是,这种信息公开尤其是学生和家长的信息公开,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家长,这很显然对于孩子们而言,这种看似意义积极的信息公开,就只能是一种个人信息“公开曝光”了。这对于未成年人隐私信息保护和家长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而言,显然是一种人为的侵犯和粗暴的干涉。如果这些公开的信息被不法商贩和广告商知晓,会不会遭遇广告信函满天飞和随意使用这些个人隐私信息现象,也是难以预料。同时,即便是这种信息公开,但又有几人是相互熟悉并且能正确辨认是否是择校生呢?如果遇到那些弄虚作假随意涂改户籍等行为,及时是这样的信息公开不也是难以预防择校风的滋生蔓延吗?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声称将采取技术措施保护个人隐私,但这种技术措施的实施与不公开其实并无什么大的区别,而且没准这种“技术手段”同样会成为助力“择校风”的为虎作伥。

其实对于“择校风”而言,其风盛一时的背后原因,首先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意味名校好学校就是站好了成长的好跑道”不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其次则是教育资源自身存在的强差对比,结果使部分学校在硬件、师资条件、育人环境、育人氛围等方面抢占了先机,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的趋之若鹜。如果这两个诱因不彻除,仅仅一个“信息曝光”式的学生家长个人信息公开,其效果断难理想,而且还会诱发其他类似侵犯个人隐私权宜等负面诱因的出现,得不偿失。

要想彻底遏制直接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择校风”问题,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去做工作,而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尽最大努力消除校际间发展差距和不平衡,让弱校发展壮大,让强校发展出特色,进而让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家长自然不愿意冒着掏高价、争位置、跑远路等成本去“择校”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加强公益宣传教育,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家长科学教育观念的确立,并科学落实就近入学制度,“择校风”这股歪风就不会再云天雾地的疯狂了。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