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行走在隐私钢丝上(2)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12-02-03 12:01
分享到:

“隐私即将寿终正寝”

“我不得不说,隐私即将寿终正寝。”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开篇即警告隐私的死亡。该文作者指出,作出这一悲观的判断是因为最近有陌生人评论他通过iPhone的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instagram上传的照片。

在几条评论以后,作者开始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尽管她在instagram的用户资料只填写了姓,但是网上的一个姓已经足以泄漏他的信息。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开始好奇去找到他。”作者写道。

而这样的过程发生竟然只需要10分钟:“首先从他的照片上知道他住在旧金山,然后试着google他,但姓氏和城市还不足以找到他,然后作者去他的照片看她对哪些评论作出回应。最终我发现了一个他和她朋友的对话,我轻而易举的发现了他朋友的全名,然后我找到这个人的facebook朋友名单中找到我要找的那个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然后在谷歌上,我搜索到了他的电话、住址和公司!”

“我绝不是在开玩笑,这是真的。我甚至也使用一个他使用的App,从中显示了他早晨晨跑的路线图。这只需要花十分钟时间。”

在Facebook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做这样的事。经常,你甚至不需要一个人的姓就能找到一个人。

这也或多或少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隐私边界被打破的世界。胡泳表示,今天大多数人接受“隐私权缩小”的现实,普遍暴露自己的隐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个社会将越来越透明。人们虽说都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隐私当回事,已是整体的发展趋势。

在Facebook创立的8年中,Facebook一再修改其隐私政策,鼓励用户更多的分享。扎克伯格似乎很看好用户将会越来越乐意和他人以及广告商分享个人数据。

潘巍说,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被别人看到后潜在的伤害,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胡泳表示,隐私问题一直是Facebook的一个问题,“美国是一个比较注重隐私权的国家,而且接受集体诉讼,这是Facebook绕不过去的。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资产是用户,但门槛并不是很高,如果他得罪了用户,逃离他的速度也会很快。

纽约时报指出,Facebook最大的障碍就是用户隐私。在这一问题上,它与用户渐行渐远。例如,2007年Beacon功能就曾引发争议。该功能可以自动在Facebook更新用户在其他网站上的活动和购买行为。Facebook还因在借用“赞”做广告被推上法庭,并因面部识别功能遭到审查。

去年11月,Facebook宣布与联邦贸易委员会达成和解,该组织指控Facebook在隐私设置上存在用户欺诈。如今,Facebook可能在欧洲受到隐私保护规定掣肘,同样,美国也在酝酿立法保护用户隐私。

潘巍说,现在谷歌已经推出了takeout的页面,允许用户从页面上拷贝自己的信息,这意味着,如果他不满意现有的服务,随时可以迁徙去别的网站。这对Facebook而言是个挑战。

每个用户信息值100美元

从上世纪90年代靠用户赚钱的互联网到Google时代靠用户数据赚钱,再到facebook的社交时代,互联网对个人隐私的渗透逐步加强。

“Facebook时代,靠个人数据赚钱远甚于靠用户基数赚钱。从投资人对其1000亿美元的估值来看,相当于每个Facebook的用户信息至少值100美元。”潘巍说。

而在中国,模仿Facebook的人人网当年的用户积累策略就是“花钱买用户”。当年,为了吸引注册用户,人人网在校园进行了很多的线下路演,并经常以奖品为“诱饵”,鼓励老用户推荐新用户。

在潘巍看来,能不能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取那么多钱,要看Facebook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这些数据信息。Facebook最大的瓶颈就是并没有摆脱对用户个人数据的依赖,某种程度上, facebook的商业模式依然是对谷歌的一种模仿。

“他需要更多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本身的价值,理解‘网’的含义,但现在Facebook还没有一个核心产品能挖掘‘网’的价值。”潘巍直言,“Facebook需要更聪明、更前卫的方法去用网”。

潘巍表示,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一些研究,设计一定的回报体系,将回报返给用户体验,对人际关系互动产生的广告体系付费,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一个Facebook用户发布了使用某款洗发水的体验,在经过其好友点击或转发及多重传播以后,可能对其好友及更广的社交关系网产生购买行为,广告主可以据此付费。

潘巍指出,Facebook的另一个弱点是:在移动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他说,过去几年Facebook在移动方面做得并不好。而移动才是更加准确定位你的“好朋友”的工具,往往你们去相同的地方的、有更多生活交集的是好朋友。

逃离Facebook?

早在2011年6月,福布斯自由撰稿人Tim Worstall就在《Facebook的终结》中指出,对扎克伯格的坏消息是“Facebook自杀”,许多人正在越来越少地使用Facebook,或者结伴离开。

前述文章指出,数据显示10万英国人在2011年五月注销了他们的帐号,从而将数据减少至298万人,另外在美国有600万人离开Facebook。

事实上,从上市文件来看,Facebook的用户增长速度已有放缓的迹象。在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Facebook活跃用户月度增长近来有所放缓。这些地区去年第四季度占该公司用户的一半左右。而在巴西、印度等市场,社交网络的老大则是Google旗下的Orkut。

福布斯近期的一篇文章指出,Faceboo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最大规模地积聚互联网用户群,理解及货币化这一用户群的能力。但很难相信,Facebook十年之后的页面访问量还能独霸天下。一种趋势是:Facebook被当成人们身份与关系的大仓库,而深层次的互动转而在主旨更明确、分化更严重的社区进行。

比如分享照片最好经由Instagram,产品的社交管理可在Pinterest上进行,自我表达通过Tumblr这样的平台最合适。尽管Facebook或多或少也具备上述功能,而且可以模仿上述公司,可是,瑞士军刀式兼顾一切产品的模式很难获得长远胜利。

令潘巍印象深刻的是,同样身为社交网站,在上层社会,Facebook远没有他的同行网站Lindin受欢迎。“在美国,律师等成功人士往往都没有Facebook,但往往都有Linkedin。很多人甚至特别雇佣秘书更新Linkedin网站。”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